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舢板”再聯合爆發大能量

  • 發佈時間:2014-10-20 06:36:04  來源:石家莊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吳 溫

  自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7年多來,我市合作社數量激增。然而,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合作社整體盈利能力不高、內部管理不夠規範、規模整體偏小、人員素質普遍較低等矛盾日益突出。對每一個合作社而言,儘快走向規範,實現高效運營,成為避免被淘汰的唯一齣路。

  17家合作社再聯合、標準化生産、保護價收購、打出自己的品牌、合作社成員互為産業鏈條上下游……無極縣高頭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把一個個“小舢板”再聯合,巧解一個個管理、生産、銷售等“風浪”,在市場中披荊斬棘,僅去年便實現銷售收入9040萬元,助農增收700萬元。

  近日,記者深入該聯合社,探究其“聯合”背後的奧秘。

  加入聯合社

  銷售不再愁

  無極縣北虎村村口,成片的蔬菜大棚依次排開,接受著晚秋明媚陽光的“洗禮”。

  “聯合社可幫了大忙了!”正在收香菜的村民耿明強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以前種的香菜,最遠賣到石家莊,價格也上不去。自打加入合作社聯合社,每天下午收購裝車,後天一早能賣到廣州,比在石家莊賣,每斤至少增收一倍以上。遇上“爛價”之時,聯合社還會以保護價收購。

  耿明強説的“聯合社”,便是高頭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農産品如何賣得順暢,賣出好價錢,而不致于豐産不豐收,這是多年未解的難題。“以前合作社都是各自為戰,開拓市場能力比較有限,現在聯合社集中銷售,大大降低了成本,擴展了銷路。”聯合社理事會主任王同科介紹,成立3年多來,聯合社與山東壽光簽訂了技術合作協議,聘請了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研究所的專家任顧問,按照“統一農資供應、統一産品品種、統一標準種植、統一技術管理和統一訂單銷售”的模式,組織農戶進行合作社標準化生産。

  如今,聯合社的蔬菜基地頭頂“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等多項光環,他們還在廣州等地設立銷售點,將産品賣到了廣州、香港、山西及石家莊等地。

  規模大了 議價能力提升

  記者了解到,從2011年10月起,結合縣供銷聯社改革,無極縣發揮供銷社業務網點遍佈城鄉的優勢,以廣源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牽頭聯合17家合作社組建聯合社。其中,僅種植基地便有3200畝。

  規模大了,也就有了做大做強配套設施,以及與大市場議價的能力。

  在位於北虎村的蔬菜基地內,記者看到,一個1000立方米的冷庫很是顯眼。每天都有幾十噸“訂單生産”的鮮菜採摘後,在這裡進行必要的處理,再“踏”上南去的冷鏈車。

  “農民合作社比農戶單打獨鬥有優勢,但眼下普遍小、散、弱,行銷能力比較有限。”王同科解釋説,一般要對接超市或大的市場,對方首先的要求就是量大質優,而這也恰恰是很多合作社的軟肋。量跟不上,銷售受阻,自然也就無法在配套設施上再加大投入;而後續投入缺乏,則直接影響合作社做大做強。如此,也便進入一個惡性迴圈的“怪圈”。

  而成立聯合社,不僅有利於産業鏈拉長,提高産品附加值,經過精細加工後,同以前那種“洗洗泥、去去皮、裝裝箱”的做法也大為不同。如今,高頭鄉農民合作社聯合社還培育了自己的“芳草園”蔬菜品牌,在多個銷售地廣受歡迎。

  不同類型再聯合 一舉多贏

  除了將同一類型合作社做大做強,聯合社的另一個特點,便是不同類型合作社之間的再聯合。它們之間又會産生怎樣的“反應”呢?

  “今年,整個合作社每畝玉米至少多賺300元。”談及加入聯合社的“好處”,億邦穀物種植合作社負責人王丁未開心不已。這是因為年初,合作社的500畝玉米便與聯合社的另一成員——牧鑫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做起了訂單生産:億邦的玉米直接賣給牧鑫當青儲飼料,牧鑫的牛糞免費給億邦做肥料。

  在王丁未的“賬本”上,記者了解到,一噸青儲300元,一畝地産量為4.5噸至5噸,這樣一來,每畝收入為1350元至1500元。如果賣玉米,每斤約1.2元,以每畝500公斤計算,畝收入不過1200元。這還不包括收穫、粉碎等必要的支出。

  “牛場得到了好飼料,又解決了往日雇人清理牛糞的支出;穀物合作社增收顯著,還得到了免費的好肥料,可謂多贏。”王丁未告訴記者,更重要的是,加入聯合社後,再也不用整天忙著應付市場價格起落,不用為銷售發愁了,而是可以集中精力加強合作社規範化建設,提高産品品質。

  記者看到,在高頭鄉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成員內,除了5家穀物合作社,還有10家特色養殖及苗木合作社。王同科告訴記者,從明年開始,聯合社內現有的養殖合作社將全部加入這一迴圈模式中。未來,還打算吸引本縣其他鄉一些較大規模的穀物種植合作社加入,實現更大範圍的“聯合”。

  市場倒逼“聯合” 但不宜一哄而上

  “這幾年,合作社是‘四面開花’。”無極縣供銷社有關負責人李哲説,僅在無極,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工商部門註冊的合作社就已經達600多家,平均每個行政村便有兩三個。然而,他們在調查中卻發現,很多合作社沒有正常運營,更不用説對接大市場時的議價能力了。

  市供銷社有關負責人也表示,合作社闖市場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倒逼合作社再聯合。我市合作社在飛速發展的同時,數量多、規模小、實力弱的特點開始顯露。單一合作社往往難以給農民提供産、加、銷等綜合服務,在農超、農社對接中,受到産品單一、産量小的制約,很多合作社履約能力不足,運作也不正規,有些甚至無法開具有效發票等,限制了自身的發展壯大,也難以分享流通環節的産品增值。

  “但合作社聯合也不宜一哄而上。”該負責人表示,合作社品質不平衡、管理不規範,仍是我市合作社發展的重大瓶頸。如果單個合作社財務制度不規範,缺少利益聯結,組織結構鬆散,即便搞了聯合,仍是一盤散沙,反而加大了市場風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