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稻穀第一省”致力捍衛國家糧食安全
- 發佈時間:2014-10-16 19:35:21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長沙10月16日電(記者史衛燕 周勉)“年輕時美,現在更美!”在超級雜交稻第四期畝産千公斤測産驗收現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笑容燦爛地回答一位年輕記者提出的“您曾經把‘超級稻’比作美人,現在她們還美嗎”提問。
中國“中部糧倉”湖南省是雜交水稻的故鄉,此次畝産過千公斤試驗田位於該省西北部溆浦山區。“湖廣熟,天下足”這句自古流傳的俗語,充分説明在確保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地位。
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口糧絕對不能出問題。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産量實現十連增,去年登上6億噸臺階,但糧食消費也在不斷增長,已由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
湖南多年來一直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據統計,湖南以全國3.1%的耕地,提供了5.4%的糧食。新中國成立以來,湖南是從未間斷向國家提供商品糧僅有的兩個省份之一,也是現有7個原糧凈調出省份之一,全國米製品原料60%以上源自湖南。
良種培育是湖南增加糧食産出的重要途徑。湖南省汨羅市磊石鄉匣桃村村民何盛指著自己的玉米田告訴記者,這裡曾雲集來自湖南省農業廳、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的專家,2012年作為高産耐密玉米新品種“吉湘2188”百畝示範片,這裡的測産結果令人驕傲,畝産突破700公斤,遠高於目前每畝平均360公斤的産量。
該品種開發團隊帶頭人、制種專家黃培勁介紹,儘管中國南方歷來以種植水稻為主,但種植玉米並不與種植水稻爭土地。如果該品種在南方各省推廣,將迅速改變中國玉米品種受國外品種衝擊、南方缺乏主導品種的局面。
除良種培育外,科技還在防災減災、地力提升等方面為湖南産糧提供強有力支撐。湖南有中低産田3800萬畝,通過改造提升品質,每畝可增産100公斤;湖南一季稻種植面積還有1500多萬畝,其中1/3適合發展雙季稻,改種雙季稻可多産一季糧;湖南適宜秋冬種的面積有5600多萬畝,如果提高科學種糧水準,發展馬鈴薯等冬種旱糧,又可增加不少糧食。
好糧還需好倉儲。記者了解到,2013年,湖南啟動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危倉老庫維修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44萬戶農戶科學儲糧專項計劃,帶動農戶132萬戶,每年直接減少糧食損耗13.2萬噸。
湖南省農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湖南近年來加緊制定一系列政策,加大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種糧合作社的支援力度。走“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産業化之路,創湘米高端品牌,真正實現“多産糧、産好糧、有效益”。
在岳陽市屈原管理區營田鎮,陽岳球忙個不停。從10多年前到農校學習種植技術,到如今耕種6000畝地的全國種糧先進個人,他實現了華麗轉身。在湖南,像陽岳球這樣的産糧大戶很多。2014年,湖南啟動“百企千社萬戶”工程,通過扶持100家成長性好、帶動能力強的農業産業化標誌性龍頭企業,扶持1000個以水稻作業為主的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培育10000個以糧食生産為主的家庭農場,示範帶動湖南省糧食生産發展。
通過多管齊下促生産,湖南連續多年商品糧産出80億斤~100億斤(2斤合1公斤),此外,該省每年外銷生豬3200多萬頭,折合稻穀約60多億斤,成為中國生豬調出第一省。
但中國糧食安全的嚴峻形勢不容鬆懈,袁隆平和許許多多湖南人正在為糧食生産繼續辛勤工作。“我一直有一個‘禾下乘涼夢’,可這個夢實現起來不容易。”袁隆平感慨地説:“要讓人能乘涼,稻子就必須長到比人還高。我的計劃是暫時先到這裡,以後主要還是靠年輕人來搞,‘禾下乘涼夢’會由他們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