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饑餓遊戲”被疑流於形式
- 發佈時間:2014-10-16 07:18: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導讀: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獲悉,中國扶貧基金會將在世界糧食日和首個國家扶貧日期間開展“饑餓24小時全民公益活動”,倡導有條件的人在今晚到明晚8點切身體驗饑餓,以此表達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饑餓人群和貧困弱勢人群的關注。該活動引發眾多網友關注,不少網友表示要參與,一些網友則擔心餓一整天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有網友則對挨餓是否有助於扶貧産生了疑問。
對此,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表示,健康人連續24小時不進食不會有大的問題,但參與者仍需量力而行,而該活動目的在於引發人們對於貧困、饑餓的關注,從而去幫助有困難的人。
?24小時的“饑餓遊戲”引網友熱議
今天是第34個世界糧食日,明天是我國首個國家扶貧日,期間,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邀您一起,體驗饑餓——饑餓24小時全民公益活動”,倡導16-60歲有條件的人于10月16日20:00—10月17日20:00,切身體驗饑餓,以此表達對中國乃至全世界饑餓人群和貧困弱勢人群的關注。
活動期間,體驗者可以分享自己的體驗計劃、心得體會等,並邀請三位好友參加體驗,若好友不能完成,也可以為“饑餓24”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把自己的微網志、微信或QQ頭像在活動期間更改為“饑餓24”活動圖標,捐出相當於一天餐費的善款支援愛加餐項目、改善貧困地區兒童的營養狀況等。據了解,中國目前仍有8249萬貧困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在微網志上,“體驗饑餓”話題已經被閱讀5345.7萬次,引發5.1萬次討論。雖然活動受到不少人的支援,但也不乏擔心與質疑的聲音。有網友擔心,挨餓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有些人認為如果活動不能起到實質作用幫助貧困人群,那就是作秀。有網友稱活動的邏輯是“沒飯吃的人是因為有飯吃的人不節約糧食”,體驗饑餓不如讓吃不上飯的孩子體驗一天溫飽。有騰訊微網志網友認為,真的挑戰不光是餓24小時,應該把餓24小時的飯錢捐出去,只挨餓並不能夠幫助山區的貧困兒童。
官方回應質疑:不願挨餓可以把飯錢捐出來
對於網友們的熱議和質疑,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昨天進行了回應。
挨餓是引人關注貧困問題的形式
對於網友“挨餓與扶貧無法直接建立聯繫”的質疑,陳紅濤表示,活動屬於自我體驗型,完全自願參與,吃簡單的飯菜或者只餓一頓,甚至只是在社交工具上把自己的頭像臨時更換成戴著紅色口罩的形象,也能表達對活動的支援。陳紅濤説,不願意挨餓的也可以把相當於一天或一頓的飯錢通過微公益平臺捐贈給“中國扶貧基金會愛加餐”項目,屆時,這些善款將用於為雲南貧困小學生加餐。
陳紅濤表示,體驗者中的一部分人可能會對饑餓給自己身體造成的不適感觸較深,通過體驗饑餓而對貧困者的生活有切身感受,他們也可能會想如果真的沒有糧食、沒有飯吃了怎麼辦,在今後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他們可能會更願意伸出手來,或者在自己外出就餐時更有節約意識,這樣也就把珍惜當下、關注弱勢的公益價值觀傳播出去了。
?慢性病者不宜體驗饑餓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微網志提示,參與體驗活動的必須是身體健康的成人,有慢性病,如高血壓、低血壓、糖尿病以及低血糖的人不要參與。參與體驗者當天必須保證充分的飲水,同時不能有劇烈的體育運動或辛苦的腦力勞動。
陳紅濤説,對於健康的人來講,連續24小時不進食問題不是很大,但此舉畢竟是個挑戰,參與者一定要量力而為。
有關專家表示,除了微網志中提示的疾病外,患有甲亢、甲減等急性代謝性疾病的人、有急慢性腸胃炎等消化性潰瘍病史的人,心臟病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都不適宜參加此類活動。另外,不要在體驗活動前後暴飲暴食,參加活動的時候最好備有糖,以防低血糖産生不適。
?體驗者:挨餓前吃了3個大漢堡 撐得難受
體驗者陳先生表示,為了迎接挑戰,他在前天晚上先去吃了3個大漢堡,“撐得挺難受”,飯後便開始了饑餓體驗。到第二天中午午飯的時候,他開始感覺餓,平時中午會到單位樓下餐館點蓋飯的他只能夠眼巴巴地看著鄰座的同事吃著香噴噴的牛肉飯,“我咽了咽口水,心想忍忍就過去了”。在忍耐的同時,他開始盤算這個週末吃些什麼——鍋包肉、九轉大腸、地三鮮、過油肉,“全是帶油的,其實平時不會這麼吃的。”臨近下班時,連續21小時的饑餓讓這個身高體重均為180的小夥子有些撐不住,難以集中精神,並有些頭痛。“經歷了饑餓,確實感覺平時不被注意的食物也很美好,珍惜當下,自己少消耗一點,也是給別人一些機會。”陳先生説。
扶貧基金會的工作人員趙女士則戴著寫有“饑餓24,一天不吃飯”的紅色口罩過了一天,她的口罩吸引了兩位外國人和一位來基金會捐助的阿姨,他們説自己和家人也要參與這項活動。“‘饑餓24’不過就是兩頓飯不吃,其實這種餓的感覺和真正貧困地區的人們所體會到的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平常都沒有過吃飽的感覺。”趙女士説。
演藝人員王碧兒提前體驗了“饑餓24”,13日早晨6點多,她喝了一點水和咖啡後,一直堅持到了第二天。她告訴北青報記者,其實大多數人每天都處於營養過剩的狀態,偶爾餓一天也沒什麼不好,“但長期處在貧困,每天經歷饑餓的人和我們這種感覺是不一樣的,他們真的需要關懷。”
本版文/本報記者 李寧 見習記者 趙婧姝 供圖/中國扶貧基金會
公益人士
活動要避免流於形式
繼“地球一小時”、“冰桶挑戰”等活動之後,現在又有一個“饑餓24”,近年來此類通過網際網路發起民眾關注環保、公益的活動層出不窮,也不斷引發討論。“饑餓”這種感受對熱衷於節食、清腸、辟穀的人們來説並不算陌生,“挨餓24小時就能理解到貧困人們的痛苦嗎”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安平公共傳播公益基金聯合發起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師曾志認為,“饑餓24”以一種漫畫式的語言,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與大眾交流互動,使原本沉重的話題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體現對糧食和饑餓人群的關注,活動本身沒什麼成本,也並沒有引導大家一次性給某一家機構捐很多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我是支援這樣的活動的”。有公益人士表示,“饑餓24”其實很有意義,喚醒更多人的良知,希望更多的人關心貧困人群,但希望這種活動不只是流於形式,而是真正讓人們體會到世界上還有許多貧困人群需要被關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