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人文思維打造本土“文創王國”

  • 發佈時間:2014-10-15 03:52:40  來源:廈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廈門沙坡漁港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曉雯。

  陳曉雯心態包容寬厚,樂於接受新事物。

  文/本報記者 林雯

  圖/受訪者提供

  我沒想把公司做得多大,就兩個目標,第一能夠穩健發展,第二能為社會帶來價值。我覺得沙坡尾保護下來了,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把文化引進地産項目,短期內可能獲益不夠,也有人説,有時間和經歷做樓盤可能盈利更快,但我相信我的做法會讓房地産項目更有價值。校驗我們做得好不好的標準,就是廈門的年輕人是不是又能喜歡上這裡。

  ——陳曉雯

  人物名片

  陳曉雯,1959年生。福建省人大代表,廈門國源房地産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廈門沙坡漁港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1980年畢業于集美師專,投身商界前,曾輾轉教育、婦女、政府及新聞界十餘年。

  企業名片

  廈門沙坡漁港文化創意投資有限公司,以“人文廈門,年輕文化”為核心理念,致力於為城市人群提供最佳生活內容。

  自2012年入駐沙坡尾,沙坡漁港已成功推出藝術西區、沙坡尾原創市集、SPW運動中心、Real Live等眾多年輕文化品牌,其中藝術西區被省旅遊局稱為“廈門首個年輕文化藝術園區”,每天舉辦音樂現場演出,每週舉辦公益藝術互動,每月舉辦大型主題派對。

  此外沙坡漁港還對大學路和民族路的沿街業態進行更新改造,引入了包括手工精釀啤酒、原創設計潮服、西點咖啡美食、傳統風味小吃等備受歡迎的個性文藝小店。

  在“繼承廈門傳統,激發年輕活力”的基礎上,沙坡漁港還將陸續推出當代藝術中心、海洋生態體驗館、獨立藝術電影館等眾多文創項目,為保留廈門記憶的沙坡尾創造更好的人文社區環境。

  14年前,當陳曉雯扔掉媒體“鐵飯碗”投身商界時,已經41歲了。被問及“破釜沉舟“的勇氣從何而來,她輕描淡寫地説:“因為記者‘當到頭’了。”三年前,又因為房地産“做到頭”了,她再一次勇敢地轉換跑道,毅然招兵買馬大舉進軍文創産業。出自陳曉雯之手的第一個轉型“作品”,就是如今被視作鷺島“文創名片”的老廈門地標——沙坡尾漁港。

  誤打誤撞

  不惑之年投身房地産

  和很多“50後”一樣,陳曉雯的青年時期被打上了很深的時代烙印。她下過鄉,當過中學老師,做過婦女工作,最後還是聽政府的話,去完成一項“政治任務”——為一家境外報刊組建廈門記者站,並當上了站長。

  5年的記者生涯裏,陳曉雯負責一個叫做《今日廈門》的專刊。説是一名記者,其實更是充當著連接兩地紐帶的角色,既向香港宣傳廈門,又為一些本地項目尋找有實力的香港投資方。上世紀90年代末,她誤打誤撞地開始接觸房地産行業。按照她自己的形容,這是“被創業”。

  2000年正式辭職組建自己的公司時,陳曉雯已經跨入不惑之年,她所有精力都被迅速投入到尚處於草創階段的新企業裏。陳曉雯説,真正開始創業後,她才深刻體會到自己筆下曾寫就的企業家創業史有多麼流於形式,“你只看到他們的光鮮亮麗,根本想像不到這一路走來有多艱辛。”不過,創業經歷帶來的好處是,她覺得自己的心態像永遠停留在40歲,還敢拼,還敢闖,還敢每天去迎戰千頭萬緒的問題。“如果繼續留在體制內我現在已經退休,可能每天就只跳廣場舞了。”

  轉換跑道

  組建團隊進軍文創業

  2004年,陳曉雯與湖裏區政府簽約,共同開發鐘宅村。這一次經歷,為她後來介入沙坡尾改造帶來了很多可借鑒的經驗。

  彼時的鐘宅建設被徵用了上萬畝土地,但陳曉雯團隊在前期調研時發現,一個有600年曆史的畬族聚居地就藏身在鐘宅村內,如果全部推倒重建,那麼數百年曆史就將到此終結。陳曉雯説,多年記者從業經歷讓她更傾向於用人文思維來丈量商業決定,“這是廈門島內唯一的原住民族代表性村莊,如果完全抹滅掉實在太可惜了。”陳曉雯帶領團隊經過再三規劃,為鐘宅村民“量身打造”了“三個一”方案,即每戶給予一套出租房、一個店面和一套自住房。同時,保留一部分集體資産和擁有600年曆史的老村景。

  有了以“文化為先”開發鐘宅的成功經驗,三年前,當思明區政府為開發老城區向社會廣發“英雄帖”時,陳曉雯毫不猶豫地帶領新組建的年輕團隊一頭扎進了沙坡尾。這一次,她闖入的是另一個新領域——文創産業,而投資回報時間卻是遙遙無期。

  改造漁村

  打造經典文創項目

  廈門港沙坡尾,是幾代廈門人的集體記憶,從小住在海邊的陳曉雯,忘不了舊時漁村風情。“我們這一代人沒有誰的生活與它無關。”

  其實,在陳曉雯的團隊介入之前,一些外地大型開發商也很看好沙坡尾的地産商業價值。但是,單純的拆遷再建對這一塊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寶地來説似乎過於簡單粗暴了。陳曉雯認為,老城區絕不能大拆大建,而是要賦予舊的街景風貌新的活力。她的觀點,與思明區政府不謀而合。於是,2012年,將沙坡尾打造成“廈門人的文創區”這一理念被正式開始付諸實現了。

  通過一次次斡旋和談判,陳曉雯帶領著平均年齡只有25歲的年輕創意團隊拿到了一些廢舊廠房的使用權,利用這些空間,她們打造出了藝術西區等經典文創項目。不過,陳曉雯堅持,她不要那些曲高和寡的純藝術,她要做的是“能帶著大家一起玩”的草根藝術。因此,陳曉雯寧願“讓利”給一些有想法、有頭腦的年輕人,以便宜的租金或是以合作形式邀請他們來沙坡尾開店經營,但前提條件是,他們要輪流每週牽頭舉辦一個向社會開放的藝術活動。被邊緣化的破落漁村漸漸成為受年輕人推崇喜愛的文化基地。而年輕人對這片土地的“反哺”,也正是陳曉雯看見的未來商機。

  印象

  包容寬厚心態

  勇敢迎接挑戰

  陳曉雯是一個不懼于變化的人,作為一位女性,她敢於中年創業;作為一位企業掌舵人,她又敢於在適當的時機轉變“航道”。而談起這一切,她又是那樣雲淡風輕,把所有變化都視作人生中如日出日落般自然的事情,不用任何戲劇色彩加以粉飾。

  在陳曉雯身上,也看不到任何想像中女強人該有的強勢作風。話語邏輯分明,但語氣卻是柔和婉轉,接受採訪時,看見她的“85後”女助理坐在一旁,她也忍不住笑説,“你在我旁邊,我説話還有點緊張。”無一不體現出她性格中溫潤如玉的一面。

  組建沙坡尾改造的核心團隊時,她大膽啟用了許多“90後”。也許,也正是這種包容、寬厚、樂於接受新事物的“媒體人”心態,讓她在商場上能一直求仁得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