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問集體林業發展

  • 發佈時間:2014-10-14 06:29:45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林改後,如何引導林農強化林地經營、保護生態環境、增加經營收入——

  □本報記者 王成棟

  省林業廳統計,自2007年我省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來,累計確權頒證1.63億畝,受惠林農達5300萬人。發展林産業,引領林農致富、實現林業規模化經營是集體林權改革的初衷。

  但是,林業生産週期長、投入高且收益率低下,如何走出傳統的生産模式,既能保證林農增收,又能鞏固生態建設成果?近日,記者前往宜賓市長寧縣、綿陽市安縣、廣元市昭化區等地實地採訪。

  如何經營林地?

  立體開發提效益

  10月6日,上午,長寧縣開佛鎮,天氣陰沉。

  種植專業大戶鄭志強的基地大棚裏遍地竹蓀,“60多畝的長裙竹蓀,純利潤70萬元以上。”鄭志強説,自從7年前林權改革之後,他就流轉了100畝林地,年産值近百萬元。

  “這在長寧縣並非個案。”長寧縣林業局局長牟汝彬介紹,長寧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55.4%,擁有竹林71.85萬畝,涉及30多萬農戶。在集體林權改革之後,擺在林業主管部門和林農面前最現實的問題是:如何盤活林地林木?

  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和村民在探索中發現,採取林地立體開發模式,打造林下、林中、林上各种經營模式的複合開發,能夠有效增加林業産出。

  鄭志強説,除了60多畝的長裙竹蓀,自家還有50多畝棉竹,眼下正在采收。今年每畝能收近三噸竹子,每噸500元,能賣1500元。但是,賣竹子的收入只佔竹林總産出的14%左右。見記者不相信,他拿出了賬本:每畝竹林下,可以養25隻特色山雞,每只雞市場售價90元左右,而一年可以養兩茬,收入4500元;飼養2頭跑山豬,每頭市場價約1200元,每年同樣可以飼養兩茬,收入4800元,兩者合計就是9300多元,“你説是不是賣竹子只佔到了小頭嘛!”鄭志強開心地説。

  省林業廳林改處負責人介紹,我省已在10個林業重點縣開展林地立體空間綜合利用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全省範圍內林下種養面積已經突破340萬畝,林禽、林畜等林下養殖規模突破1.1億隻(頭),年産值超過470億元,畝均産值過萬元。

  如何保護生態?

  合理開發利用

  林地多位於山區丘陵,與耕地相比,林地土壤肥力有限,且森林生態系統相對脆弱,從事林下種養的過程中,如何找到效益和生態的平衡點?

  在安縣林業局副局長吳敏富眼中,這不是問題。“找對方法就行了”。他介紹,在安縣要選擇性地對林地實施輪休:種植中藥材輪休期是一年半左右,林下養殖則是一年。

  10月7日,記者在安縣沸水鎮三合村天台山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林地內看到,幾隻山雞正悠然地覓食。與之相鄰的另一處鐵絲網內,一棵棵大樹下栽種著芍藥。合作社負責人介紹,兩年前,一家企業在這裡承包了1000畝林地,用於發展林下種養。而不遠處,第一批輪休的300畝林地正處於閒置狀態。

  為了保護生態,安縣林業局還制定了技術標準,每畝山林養雞的數量均要求控制在30隻左右,不能讓林地超負荷運營。

  “我們建議,一般坡度大、土壤貧瘠的地區選林下養殖;坡度小的地區考慮發展林下種植。”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提高林地産出和林地休整的平衡,目前全省“萬畝林億元錢”模式中的林地都採取了輪休模式。

  如何助農增收?

  延長産業鏈

  林下種養的産品如何銷售?市場前景如何?這是擺在林農面前最為現實的問題,也是實現林農增收的關鍵。“竹子和木材的銷路不用愁。”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自1998年我省實施天保工程以來,全省範圍內實現天然林禁採,全省每年所需2000萬立方米木材,有一半靠省外調運和進口,因此本省的竹子和木材根本供不應求。

  可林下種養的其他農副産品的銷路該如何打通?

  昭化區林業和園林局局長張磊介紹,昭化區的核桃種植面積11萬畝,年産核桃1200萬斤,曾經的銷路問題一直是當地林農“豐收後的苦澀”。

  “如果只賣林産品,太可惜了。”廣元市天湟山核桃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少勇介紹,在昭化區,每公斤核桃零售價僅為30元左右,按畝産200公斤計算,産值不過6000元。

  若在延長産業鏈上做文章,結果就明顯不同。1畝核桃原料可加工近1.8萬元的核桃製品。通過公司+農戶的訂單種植,林農的核桃價格每公斤也能增加2元,一畝地就能助農增收400元,此外,在企業落地的同時,還可以解決當地100多名村民的就業問題。

  看到了延長産業鏈帶來的效益之後,在昭化由林業主管部門牽頭,引進30余家核桃加工企業與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等簽訂産銷合作協議,每年能夠就地消化核桃300多萬公斤。

  訪談

  深化集體林權改革促進生態和産業“兩輪齊驅”

  ——訪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

  9月29日,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四川省完善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明確完善集體林權確權頒證等七項重點任務。

  我省集體林權改革的現狀如何?啟動新一輪改革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帶著疑問,記者專訪了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

  記者:四川的集體林權改革已經啟動7年,前期改革情況如何?

  堯斯丹:2007年以來,我省全面啟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累計確權頒證1.63億畝,受惠林農5300萬人。林業産值從2007年的67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2030億元。但是,前期改革是“摸著石頭過河”,存在著確權頒證不到位、林權流轉不規範、配套政策不完善、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不足等問題。

  記者:和農村其他各項改革相比,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有什麼特殊意義?

  堯斯丹:我省地處長江、黃河上游,集體林佔林地半壁江山,肩負著構築生態屏障、促進農民增收雙重任務。通過深化改革,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必將釋放三大潛能。一是釋放人的巨大潛能。改革有助於解放和發展生産力。二是釋放林地的巨大潛力。林地與耕地一樣,是重要的土地資源。我省林地面積佔全省面積的49%左右,但是單位産出遠低於耕地。改革之後,將有助於提高林地産出。三是釋放林業的多種功能。林業具有生態、經濟、社會功能,建立責權利明晰的林業經營制度,促進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有助於提高森林品質和森林蓄積,維護生態安全、保障林産品供給。

  記者:生態和産業是林業的車之兩輪,改革中如何實現兩者協調發展?

  堯斯丹:主要通過實施森林分類經營改革來實現生態與産業的雙贏。一是從嚴管理公益林。嚴格林地用途管制,研究重點生態功能區集體公益林經營管理制度,探索非國有公益林政府贖買政策。二是放活人工商品林。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編制森林經營方案,放活竹林、速生豐産林、工業原料林採伐管理,開展採伐權公開拍賣等試點。三是發展林下經濟。比如發展林下種養和鄉村生態旅遊,幫助林農實現“不砍樹能致富”。

  記者:林地規模經營是提高林地産出的重要手段,如何通過改革來推進?

  堯斯丹:重點抓好三個方面。一是改革創新林權流轉管理。推進林權流轉公共交易市場和流轉制度建設,維護各方合法權益。二是積極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引導農民盤活林權,組建專業合作社、家庭林場等。三是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創新林農與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等主體緊密聯結的組織模式,讓林農與林業經營組織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