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關注諾獎,勿忘本意

  • 發佈時間:2014-10-11 02:00:33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連日來,圍繞諾獎頒發熱鬧非凡。有人因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而興奮,有人因最終無一人上榜而沮喪,還有人因諾獎預測納入博彩範疇而賺得盆滿缽滿。然而,關注諾獎,更應了解入圍科學家的科研成果、聽聽他們的成長故事、學習他們的科研精神,這一切遠比華人是否獲獎更有啟發性,更接近諾獎本意。

  今年諾獎頒布前夕,一家市場分析機構發佈的預測名單顯示,四位華裔科學家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為奪獎熱門。其中,張首晟、楊培東更有望代表改革開放後在中國大陸出生、有大陸教育背景的正宗“中國製造”衝擊諾貝爾科學獎。無論他們能否最終獲獎,都已充分證明新中國科技地位與實力的提升。然而,當四位熱門華裔科學家全部落選的消息傳來,不少民眾陷入了失落。有人吐槽,有人反思,還有人走入種族歧視、基因差異的討論“誤區”。

  國人的這種失落感可以理解,但觀獎之餘,不妨將目光聚焦于諾獎本意所在的科學本身,思考諾獎評選帶給我們哪些啟示。根據諾貝爾本人的遺囑,諾獎得主不受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信仰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就是成就的大小。反觀諾獎百年評選歷史,參評科學家大多對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們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工作環境、研究生涯都為我們樹立了可供參考、學習的“坐標”。

  比如,從科學發展的宏觀視角審視,我們不妨將中國的科學基礎、教育水準、科研體制與那些諾獎青睞的國家進行比對。從諾獎得主的個體角度審視,可思考中國學者的知識結構、創新能力、科學精神、治學態度、學術品格還存在哪些差距,進而思考這種差距能否通過體制創新加以消除。

  楊培東説過“能否獲獎,順其自然就好”。放平心態、得之可喜、失之再追,從對比中找不足,將美好心願化為實際行動,這正是關注諾獎應有的心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