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鄉土中國期待更美好的未來

  • 發佈時間:2014-10-10 07:31:39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曹劍利

  賀雪峰教授主持的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近兩年來一直建議師生將自己的家鄉作為一個樣本,在回鄉時記下家鄉的巨大變化,記下個人的所見所聞,及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以作為長期從事農村問題調研的一個補充。這些文章經過挑選、剪裁後,編成了手頭這本《回鄉記:我們所看到的鄉土中國》。

  所謂鄉土中國,是指中國是一個有著輝煌歷史的古老國度,其最顯要的特點是農耕文化和鄉土社會。孔子講父母在、不遠遊,中國人講家國情懷,講安土重遷,講葉落歸根,這都是在數千年來以土地為價值和生命的最終皈依的社會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中國人所講的故鄉不僅僅是一個地域的概念,而是象賀雪峰教授所説的“有根,有歷史,有意義,有歸屬,有穩定的預期,有人生目標,終老之後可魂歸故里”那樣,而是包含著對於運作秩序、社會關係、情感表達、行為習慣等有著共同體認的一個價值共通體。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人的生命意義就來自於從故鄉出發,到回歸故鄉的旅行。

  中國人的鄉土觀念是與農耕文明的生産實踐相適應的,所以能夠維持數千年而不變;但它又是與現代工商文明極不適應的,自從西方列強轟開國門之後,這種鄉土觀念的體認方式就一直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一過程在改革開放之後不斷加速,從《回鄉記》中作者們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不管我們是否願意,傳統的鄉村社會正在加速瓦解。一方面,鄉村被強行拉進了現代化的過程,自身的面貌、基礎設施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另一方面,附著于其上的鄉土觀念——各種倫理秩序、價值觀念也在不斷的調整,一些傳統漸漸喪失,但新的秩序尚在變化孕育之中。

  實現現代化是自近代以來全體中國人孜孜以求的追求目標,它附著著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和殷切期盼,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過程。這一過程必將帶來中國鄉村社會的巨變,在基礎面貌的變化之上,至少還應該包括賀雪峰教授所總結的治理之變、村莊基礎結構之變和價值之變這三大歷史性過程。這一過程中,現代社會的契約理念必將取代過去宗法秩序,而其中以故鄉情結為依託的鄉土觀念必將受到衝擊、削弱。與城市發展有著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不同,鄉村的變化是自發的、被迫的,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某種意義上也是被邊緣化的,它應該如何參與現代化進程、達到何種目標應該有清晰的定位和規劃,鄉土中國期待更加美好的未來。

  文化自有其強大的力量,其變化相對於外在面貌等物質因素遠為緩慢,鄉土情結對人們仍然存在巨大影響。我們每一個曾經在城市生活過、打工過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促進鄉村的變化,每一個從農村走出來的人都是出走者、背叛者,也是親歷者、塑造者,正是我們自己造就了一個必須面對的那個可能永遠也回不去的故鄉——不但包括記憶中故鄉的那山、那水、那情、那景,而且包括附著于故鄉那片土地上的宗法秩序、社會關係、情感表達、行為習慣,以及由共同歷史所形成的歸屬感等等。

  這種變化是中國在走向現代化、走向民族復興偉大進程中的必由之路,但回不去,並不意味著完全拋棄,也不意味著完全喪失意義,它將為研究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尋找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尋找中國鄉村的未來提供一種鏡鑒——這些從事中國鄉村研究的年輕人,他們既具有社會學的專業素養,又恰好屬於那種從鄉村走出尚未融入城市的人們,他們這些帶著個人體感溫度的文字所記錄的那些場景、那些變化、那個正在消失的故鄉,以及他們面對故鄉衰敗時自身的憂思、焦慮和慨嘆,本身就是中國大地上正在發生的、活生生的具體樣本,是觀察和研究中國的城市化、現代化的一扇窗口——這也正是這本書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