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醫博愛阡陌間

  • 發佈時間:2014-10-10 07:31:2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沈建華通訊員楊羽曹凱

  “大醫精誠”。被譽為“中國高等中醫教育搖籃”的南京中醫藥大學,秉承“仁德、仁術、仁人”理念,在全國首創“農民健康百村工程”,惠農解病厄,飲譽國內外。記者作為親身參與者,記錄了這八年中的一些見聞與感受。

  大醫仁德:“鄉下中醫難,中醫下鄉好”

  2007年7月酷暑,記者與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教授們同車,駛向蘇北另一個鄉鎮的義診點。突然,剎車,一群農民攔住了路道,最顯眼的,是一個兩腿水腫如冬瓜的農民,步履艱難地攔到車頭前,懇求“醫生別忙走”,給他治一治。

  聞知這些農民都是得悉義診消息晚了,才趕到半路攔道,專家教授們下車現場診治。“醫生,你們能常來嗎?中醫看病便宜、便當,為什麼鄉下就這麼少呢?”那個患血絲蟲病的“冬瓜腿”農民懇切地説。身旁的那群農民也説著類似的話。

  這名農民從此不僅病症漸消,還成了專家教授們長期跟蹤服務的對象。這讓記者又一次親身感受到義診活動的意義。參與發起“農民健康百村工程”之前,記者就對“中醫難下鄉,鄉下中醫難”的問題,有較多的了解,較深的感觸。

  記者認識一名從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做“赤腳醫生”的“土中醫”,他常以中醫的針灸、推拿和小偏方為農民治病。癰瘡扭傷、歪嘴面癱、咳喘痛經等農村常見雜症,到城鎮醫院動輒花幾百上千元,他幾元幾十元就治愈。

  鄉村“土中醫”,農民歡迎,但因為沒有正式的“中醫師執業”證書,不僅不能直接給農民開中醫藥方抓藥,即使開西藥,也只能到鎮衛生院藥房去買已經加價20%以上的藥品,否則進不了當時的新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範圍。

  調查表明,即使是具有正式“中醫師執業”證書的鄉村中醫,日子也不好過。蘇北一個縣19個鄉鎮醫院,原先都設有中醫科,最後只剩三家勉強維持,每家就剩一個主要靠開西藥賺錢的“中醫師”。他們説,中醫科如不賺錢,就要被撤掉。

  這在全國已成普遍現象。資料記載,清末民初,中國每萬人口有26名中醫。進入新世紀,中國每萬人口只有2個中醫;而如今的全國農村,33.5%的鄉鎮衛生院和42.5%的村衛生室,都不能提供農民迫切需要的中醫醫療服務。

  統計數據顯示,1990年~2013年,中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倍數遠遠低於農村居民家庭每人平均醫療保健支出增長倍數,看病貴已成為不爭事實。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在欠發達地區農村尤為普遍。

  全國政協委員王旭東、溫建民、王承德等專家認為,全國有鄉村醫生88.22萬名,其中具有執業(助理)醫生資格的只有11萬人,大部分“非法鄉村醫生”都是中醫。“讓幾十萬鄉村醫生‘失業’下崗,加劇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

  “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陳滌平説,中醫藥是世界上保存最為完整的“傳統”醫藥學,其中最大的優勢之一就是“簡、便、廉、驗”,尤其適合農村患者需要。

  校長胡剛認為,20世紀70年代,合作醫療能在農村有85%以上的覆蓋率,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村大量赤腳醫生掌握了中醫的許多適合農村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農村呼喚著中醫,中醫需要下沉農村。為此,南中醫大與省紅十字會、省慈善總會、團省委和農民日報江蘇記者站聯合發起“農民健康百村工程”。

  該工程自2007年7月啟動至今年,連續八年,開展了24站大型專家義診活動,吸引了美國、泰國、南韓等10余個國家和地區志願者參加,其中專家志願者有380余人次,深入4省22個縣165個行政村,直接服務農民群眾7.5萬餘人。

  一位參加活動的中央主要媒體負責同志説:“百村工程”集中體現和弘揚了中醫文化的懸壺濟世、大德行醫、解人困厄、急人所難精神,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傳承的美德,需要大力弘揚的精神。“百村工程,精神長存!”

  大醫仁人:“鄉下人終於盼來下鄉人”

  過去,對中醫藥的作用,記者只記得唐代中醫藥大師孫思邈定位為“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即拯救染病的百姓重獲生命;援救弱殘的群體恢復健康。參與發起和親歷“農民健康百村工程”行,更有了事實的見證,理性的感悟。

  “我的慢性氣管炎已經有20年病史了,藥吃了不少,總是好好停停,前一段又去縣醫院看了下,十幾天花了6000多塊錢了,真是生不起病呀!”泗陽縣義診點,東田村民周長雅,終於等上博導戴慎教授的把脈問診,得到了根治的妙方。

  “我家孫女手心、腳心發熱,經常咳嗽,看掉多少錢,就是好不了!”盱眙縣義診點,博導周春祥教授正為一位4歲小女孩把脈,她的奶奶在旁邊一臉焦急。周教授一邊給孩子診病,一邊耐心分析孩子頑癥久治不愈的原因及注意事項。

  “整日的顫抖,5年了,我們跑遍了全國各大名醫院,連房子都賣掉了給他看病,但病情卻一直沒有好轉,他甚至想……”如皋義診點,吳窯鎮何柳村農民沈華的妻子,一邊哽咽著,一邊向診出病因和療法的博導錢士明教授訴説。

  “‘冬病夏治’是中醫理論的一種特別療法,這個‘三伏貼’對傷寒和脾胃病很有效果。”南京六合區竹鎮義診點,夕陽下了,一群農民患者給診治出病根和初步效果後,仍不願離去,圍著博導王興華教授問這問那,王教授耐心細解。

  “中醫真是神奇啊!”洪澤縣義診點,小針刀治療現場最是繁忙。針灸專家李殿寧教授,從南京帶來的400把小針刀都快用完了,45歲的村民湯國英擠了進來。幾針下去,湯國英長期疼痛難抬的右臂,很自然地就抬高了,她驚奇不已。

  “臥床七年了,她自己都不想出來看了,是您給了她信心!”贛榆縣義診點上,“金陵醫派”傳人張工彧副教授正給一名19歲腦性麻痹女孩看診。省城名醫親和的神態,細心的醫囑,讓家人和她樹立了治愈的信心。

  2008年7月8日,灌雲縣義診點場面火爆。博導李忠仁教授一上午忙得沒有喝水的時間。一位75歲的農村腦溢血四肢癱瘓患者,四處求醫,花銷巨大,沒有療效。李教授問診扎針兩分鐘後奇跡出現,患者緩慢説出一個個句子。

  一會兒,他又準確地説出自己的名字和幾個親屬的名字。當看到自己的丈夫多少年後能夠重新説話,老伴熱淚盈眶。大家耐心地傾聽著:當患者一個字一個字説著“感謝共産黨”“感謝政府”時,診室裏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古人常説,中醫是一根針、一把草懸壺濟世。這裡除了中醫‘簡便驗廉’特徵外,更強調了中醫和農村血濃于水的感情。”濱海縣義診點上,南中醫大黨委書記陳滌平,給農村患者診病飯後也沒有休息,一邊往診室去一邊對記者説。

  “中醫望聞問切診斷簡單,對醫用設備儀器要求不高,另外,中藥價格相對便宜,副作用小,且治療過程中病人痛苦少。因此,無論從經濟角度、便捷程度還是從治療心理上,中醫都更適合中國農村的現狀。”陳滌平教授深入闡述説。

  八年義診,一年接一年,一場又一場,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名家幾乎都參加了個遍,有的連續參加多次,不僅下鄉解了眾多農民群眾的病疼苦痛,創新和豐富了中醫藥教學內容和方式,還培育出一批愛農惠農的學子“天使”。

  KARRINA同學是秘魯人,南中醫大針灸推拿學碩士。她學習中國老師,把農民群眾當親人來看待,來服務,義診時,村民方言重,難溝通,她通過自己隨和的微笑,仔細觀察患者的動作表情,準確地用針灸推拿的方法對患者進行了治療。

  來自台灣的陳韋佐同學,從他的大陸老師身上學到了許多,每次義診現場,他都全神貫注地為病人針灸推拿。他説,他將把自己在大陸下鄉服務的經歷傳達給台灣同仁,宣傳中醫,發揚光大“大醫仁人”精神。

  大醫仁術:“鄉下已病多,下鄉治未病”

  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便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即醫術最高明的醫生是能夠預防疾病的人。中醫歷來防重於治。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研究表明,在預防保健方面投入1元,可以節約醫療費用8.59元。

  “由於經濟收入、醫療條件等原因,農村‘已病’多而重,投入預防保健治‘未病’的就更少而又少了。而治‘未病’又恰恰是中醫藥的優勢所在。大醫仁術,最好的術,是治農民‘未病’。”南中醫大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長青説。

  記者隨行八年,親身見證和深深感受到南京中醫藥大學為治農民“未病”的良苦用心,“百村工程”為農村培養中醫人才,普及中醫知識,弘揚中醫文化,提高中醫療效,建立中醫藥防治體系,所付出的種種努力。

  針對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許多可以運用便宜便捷的中醫藥預防的農村常見病,“百村工程”的專家教授們,每到一地都要為當地醫療工作者展開專題培訓。8年來,培訓基層醫護人員1000余名。

  業界有言,中醫藥事業可能會毀在“藥”的品質上。“百村工程”不但為農民治“已病”“未病”,還教農民種中藥材的技術,既提高中藥材品質,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8年來,先後幫80多個鄉鎮村農民種好藥用植物。

  為了建立永留農村的專家醫療點,南中醫大與地方醫療單位聯合創建“醫橋工程”合作醫療點,對在農村醫師培訓中考核合格的基層衛生機構,建立代為解決或讓患者直接諮詢“醫橋工程”體系,確保及時有效地解決農村疑難雜症。

  去年10月,南京中醫藥大學與江蘇生命科技園合作,對地處南京偏遠地區的棲霞區西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項目進行幫扶。通過設立中醫館,擴大社區中醫藥服務範圍,為探索醫藥院校專家服務農村基層群眾新模式做了有益嘗試。

  “百村工程”普及中醫藥知識的對像是普通農民,如何才能用最通俗的語言和表現形式,將博大精深的中醫藥知識展示給他們,南中醫大的師生們探索了許多“有趣”的途徑。

  “‘低頭思故鄉’打什麼藥名?”在如皋市吳窯鎮義診點藥謎區,頗有趣味的知識普及,很快得到回報:“懷熟地!”一位農村就診孩童脫口而出。“我看了這麼多資料,能記住50多個中藥名呢!”小朋友高興地領了禮品走了。

  大學生自願者們別出心裁的“活動項目”引來大量村民的圍觀和參與。他們有的在現場教村民熬起了藥粥,泡起了藥茶,有的帶領村民翩翩起舞打起了養身太極,還有的和村民、孩子們玩起了猜藥名的文字遊戲。

  負責擬謎的南中醫大學生李軒濤説,兩天來,他們共懸挂了2000多條有關中藥名的字謎,最終被猜中600多條,有些村民連某些中藥的功效都記住了。這增強了這些“未來中醫師”們對中醫藥事業的信心。

  農村如何留住和建立“永久牌”的中醫隊伍?全國政協委員、南中醫大教授王旭東、溫建民、王承德等專家,為此向國家提出建議:“要儘快完善鄉村執業醫師資格制度,提高農村中醫人員待遇,讓農民在家門口享受中醫……”

  大醫仁德,賴以仁人,體以仁術。千年前大醫孫思邈説:“人命至重,有貴千斤,一方濟之,德逾於此。”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師生及其還在繼續進行的“百村工程”,以這份責任、這份執著,實踐著“醫乃仁術無德而不立”的至理名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