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做海綿型城市 讓雨水“迴圈”起來

  • 發佈時間:2014-10-07 06:02: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讓城市像海綿一樣,下大雨的時候吸水,而乾旱的時候能把吸的水“吐”出來。這樣的迴圈利用,該有多好!近日,《經濟日報》記者在陜西西鹹新區灃西新城採訪時看到,這裡的馬路隔離帶與眾不同。經了解,灃西新城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綜合利用的城市,這種“不同”正是收集雨水的方式之一。

  讓我們來看看“隔離帶”如何收集雨水。灃西新城的馬路隔離帶不再是有著臺階的水泥道,而是比道路低幾公分的綠化帶,學名為“植生滯留槽”,即在城市道路邊低幾公分區域種植灌木花草,鋪上粗砂礫石,再把我們平常看到的下水道格柵設置在灌木花草間。當大雨來襲,路面被污染的雨水通過植物的吸收凈化和填料的過濾吸附之後,滲入周圍土壤,對地下水進行一定量的補給;未下滲雨水或過量的雨水則排入蓄水槽,進入市政管網,方便乾旱天氣時對植被或景觀的補水。

  這種嘗試得到了專家的認可。長安大學組成專家組,從目的性、地域性、經濟性、安全性及施工的便捷性等方面,對灃西新城雨水綜合利用方案進行了評審。專家組認為,灃西新城的嘗試,突出了雨水的綜合利用,實現了自然界的水迴圈,達到了雨水資源化、節約用水、修復水環境與生態環境、減輕城市洪澇的目的,同時對於引領西北地區水資源節約利用、促進環境狀況改善有著突破性的重大意義。

  這樣一種既便捷又實用的雨水利用方式,也得到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記者在經濟日報法人微網志上以《創新雨水的“收滲蓄排”》為題,用不到140字介紹了灃西新城的這種做法,網友留言踴躍。網友“旋動君子蘭”留言稱,“這個思路值得推廣,現今的城市雨水下滲功能幾乎喪失,地下管網排洪能力又差,極容易造成汛期內澇,‘海綿型’可緩解之,又可節約綠化帶灌溉用水,推廣普及是一大善事”;網友“女埠街道婦聯”留言稱,“值得學習,很好的城市發展模式。”網友“趙勇”説得很實在,他認為,“沒看到實際效果,但這個思路值得嘗試。”

  如何把雨水綜合利用起來,很多國家和城市都有嘗試。灃西新城定位於“新”,這個“新”首先就體現在城市理念上,資源的節約利用是城市的重要理念之一。正是因為秉承這樣的理念,“低影響開發”在灃西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技術概念,更是一種建設理念並付諸實踐——在市政道路上,採用植生滯留槽、生態草溝等工藝,保證所有道路範圍內綠地都能收集到雨水;在房屋建築上,採用雨水花園、生態綠地等工藝,用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匯聚吸收來自屋頂或地面的雨水;在景觀綠地內,採用生態濕地、生態雨洪系統等工藝,將臨近的市政道路、小區的雨水匯流至綠地內。即使在城市的角落,我們也能看到“不經意”的節約之舉。在灃西新城保障房康定和園的建築工地上,記者也看到了雨水收集口。雨水匯集到收集池,經沉澱後,再用於現場道路噴淋降塵、綠化噴灌等。

  據悉,“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已經寫進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出,今年將編制《全國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規劃》,並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

  建海綿型城市,灃西新城的先行先試值得關注。

  何為“低影響開發”

  “低影響開發(LID)”, 是一種強調通過源頭分散的小型控制設施,維持和保護場地自然水文功能、有效緩解不透水面積增加造成的洪峰流量增加、徑流系數增大、面源污染負荷加重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馬利蘭州開始實施。德國1995年頒布了第一個“室外排水溝和排水管道”歐洲標準;日本1992年頒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總體規劃”,要求新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築群必須設置雨洪就地下滲設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