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豪情激越滿天山

  • 發佈時間:2014-10-07 06:02:3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①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師作為全國長絨棉生産繁育基地,實現全程機械化作業。

  (資料圖片)

  ②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已建成了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棉紡織産業基地。

  本報記者 喬文匯攝

  ③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十師186團亞堡哨所民兵付華,自發在邊境升國旗40餘年。

  本報記者 喬文匯攝

  1954年,根據國家戰略需要,10萬解放軍官兵就地轉業,組建新疆生産建設兵團。成立之初,兵團將所屬師、團大部佈局在沙漠邊緣、戈壁荒灘、邊境沿線,“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60年來,在艱苦的條件下,兵團人忠實履行使命,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屯墾戍邊六十年,豪情激越滿天山。廣大幹部職工群眾發揚兵團精神,發揮建設大軍、中流砥柱、銅墻鐵壁作用,在開發建設新疆、增進民族團結、推進社會進步、鞏固西北邊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從一窮二白到後發趕超

  初秋,兵團大地色彩斑斕,一幅豐收畫卷在天山南北徐徐展開。

  在八師148團,萬畝棉田一展平,棉桃朵朵漸次開。望著豐收的棉田,職工王壽虎高興地合不攏嘴,“去年用人工採棉,費用是每公斤2.2元;今年採用機械採摘,費用每公斤只要1.2元,成本下降不少。”

  今年,148團種植20萬畝棉花,首次100%實現機械採摘,全團籽棉總産預計突破8.3萬噸。而在兵團成立當年,全兵團棉花總産量只有1900噸。經過60年的發展,去年這一數字已達146.5萬噸,棉花産量佔新疆四成,佔全國五分之一。

  與棉花一樣,紅棗産業也是兵團的優勢。在一師11團,5.5萬畝棗園迎來豐收,成熟的果實像小燈籠一樣迎風搖曳。“原來放任棗樹長高,六七年才能結果,增收慢;現在把樹榦‘截掉’一半,第二年就能結果,而且畝産不僅沒下降,還實現了翻番,增長到700多公斤。”11團職工庫爾班·肉孜笑著告訴記者。

  棉花和紅棗這“一白一紅”是兵團農業的縮影。經過多年耕耘,兵團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棉花生産基地和紅棗産區。經過60年發展,兵團全國節水灌溉示範、現代農業示範、農業機械化推廣“三大基地”建設初見成效,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92%。

  可喜的是,農業在保持相對優勢的同時,其佔兵團經濟的比重卻在下降。2011年,兵團的三次産業結構為34:38:28,二産比重首超一産,到去年底進一步優化為29.4:42.1:28.5。在工業經濟內部,結構也在優化:1981年,兵團輕重工業比重為73.8:26.2,去年則為36:64。

  兵團成立60年來,工業企業數量增長了60.5倍。1954年,兵團工業企業共87家,到去年底,已達5267家。如今,108家大中型企業支撐起紡織服裝、食品飲料、農牧機械、新型建材、礦産開發和氯鹼化工等六大工業支柱。

  從屯墾戍邊到建城戍邊

  在“軍墾第一城”石河子市,街頭綠樹掩映、草色青青。路在林中,城在綠中。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你説它是城市,卻有田園風光,你説它是鄉村,卻有許多工廠……”當年作家艾青筆下這座“年輕的城”,如今依然年輕。

  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常委、副師長莊建武説,石河子在建城之初,老一輩軍墾人發揚艱苦創業精神,堅持“先栽樹後修路,以樹定路、以樹定規劃”的思路,從天山深處採集樹種樹苗,逐漸把戈壁荒漠建成綠洲,創造了奇跡。

  與石河子一樣,五家渠也是一座綠色之城。夏日裏,位於市郊的青格達湖畔,180余萬株鬱金香吐露芬芳,吸引烏魯木齊、昌吉等地遊客遊湖賞花。

  按照“生態、休閒、宜居、宜業”規劃建設的五家渠市,綠化率達41%。過去這裡只是“五戶人家一條渠”,建城10年來城區面積由6.8平方公里擴大到14.2平方公里,經濟總量從26億元增加到185億元。

  60年來,兵團城鎮化建設成績斐然。2013年城鎮化率達到62.3%,比2009年提高15個百分點,分別高於全國和自治區5個和14個百分點。目前,兵團已建成石河子、阿拉爾、圖木舒克、五家渠、北屯、鐵門關、雙河共七座城市,建制鎮達到5個,形成了上百個團場小城鎮。

  “城鎮化建設促進産業集聚,實現了從屯墾戍邊到建城戍邊的轉變。”十三師黨委書記、政委黃志剛告訴記者,力爭年內紅星市建市工作取得突破。

  城市凝聚人心,迸發活力。兵團司令員劉新齊強調,城鎮化建設要注重産城融合,通過産業發展帶動人流物流集聚,建設生態、宜居、宜業的城鎮,走出一條具有兵團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打造安邊固疆的穩定器

  屯墾興則西域興。從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組建之日起,維護邊疆穩定、鞏固西北邊防就成為兵團人的神聖使命。

  “敬禮!”清晨,位於中國與哈薩克邊境的十師185團桑德克哨所,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馬軍武和妻子張正美26年如一日,升旗、巡邊、護林、守水,護衛祖國邊境一草一木。這個夫妻哨所離界河僅幾米,周圍是沙山、樹叢,夏季蚊蟲肆虐,冬季雪深嚴寒。“一生只做一件事,我為祖國當衛士。”馬軍武説,“只要祖國需要,我就會一輩子堅守下去。”

  “我家就在路盡頭,界碑就在房後頭。邊境線上種莊稼,鐵絲網前放牛羊。”這是馬軍武寫在哨所日記中的一段話。像他一樣,廣大兵團職工牢記使命,一手建設邊疆,一手保衛邊疆,成為永不換防的國土衛士。60年來,兵團58個邊境團場,分佈在新疆2000多公里邊境線上,築起銅墻鐵壁。

  在兵團領導的率先垂范下,各師、團場幹部以及45歲以下職工全部參訓,提升軍事素質和反恐維穩能力。同時,兵團建立了全年輪訓備勤的民兵應急機制,在重點敏感地區組織民兵應急分隊,確保能夠及時應對突發事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