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品收益高於平日 國慶長假理財謹防“時間差”

  • 發佈時間:2014-10-02 15:17:07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上海10月2日電(記者王原、王淑娟)十一長假前夕,打著“國慶專享産品”的銀行理財産品頻出。統計顯示,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43%,遠高於平時發售的銀行理財産品平均收益水準。業內建議投資者在選擇時不應只看産品收益率,還要注意産品的投資期限,謹防理財産品打“時間差”。

  産品收益高於平日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截至9月29日,累計有86款國慶專享人民幣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産品發售,平均投資期限為101天,平均預期收益率為5.43%,遠高於過去幾週人民幣非結構性銀行理財産品的平均收益水準。

  上海投資者沈女士發現,雖然收益高於平時,不過市場上6%以上預期年化收益率的産品卻再難尋覓。“有5.5%以上收益率的産品都很難看到,而且門檻都很高,幾乎都在10萬以上了。”

  在統計的86款理財産品中,僅有5款産品的預期收益率超過6%,35款産品的預期收益率落在5.5%到6%區間;39款産品的預期收益率落在5%到5.5%區間;有6款産品的預期收益率落在4%到5%區間。

  銀率網分析師表示,國慶前期各個銀行均涌現出很多高收益率理財産品,投資者在挑選的時候,不要只看産品收益率,還要注意産品的投資期限,儘量選擇一個月到兩個月投資期限的品種,同時,從理財的角度,也要考慮到年底也有高收益的理財産品發售,預留出足夠的時間騰挪資金,再趕最後一波理財“末班車”。

  理財謹防“時間差”

  國慶節前後,正值銀行三季度末“攬儲”的關鍵節點,不少銀行理財也利用國慶長假打起了時間差。

  “例如我們之前發行的一款35天期限的理財産品,産品的到期日是9月30日,但是一般實際資金的到賬日期都是在下一個工作日。”上海地區某商業銀行一位客戶經理透露,這剛好碰到十一長假,那在資金到賬日前的一週,其實並不計算收益。

  銀率網分析師表示,這類打時間差的理財産品也許看上去收益高於其他期限更長的産品,然而由於到期日剛好卡在假期開始之前,所以投資者其實遭遇了一週的“零利息”,這類理財産品的實際收益率上反而被人為降低一個檔次。

  據上述銀行客戶經理説,一般三季度末都是考核存貸比的時點,銀行攬儲的壓力比較大,“並不是佔客戶幾天利息的便宜,實際上是讓存款在量上比較好看”。包括一些募集期在長假之前的産品,客戶的資金雖然在9月30日前到賬,但是實際投資期限卻是從國慶之後的工作日才開始,而這部分理財産品的認購資金自然也算在客戶經理“攬儲”的業績之內。

  避免掉入理財陷阱

  目前投資産品種類很多,購買的渠道也很多,對於投資者來説,最重要的是要認清收益越高風險就越大的道理,不要盲目地追求高收益率。

  首先,對於那些習慣於通過銀行來理財的投資者,如何識別是銀行自行開發的産品還是代銷的投資産品十分有必要。

  據記者了解,正常情況下,投資者在銀行的營業網點可以接觸到的金融理財産品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銀行自己開發的金融産品,如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貴金屬産品、信託産品等。這類産品完全是由銀行自己研發的,出了問題,銀行要負主要責任。

  而第二類金融産品則是銀行代銷的産品,如某些保險産品、基金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等,投資者需要看清具體的産品説明,弄清楚屬不屬於代銷,最終産品的募集資金投向何方。

  其實,如果是銀行正規代銷的金融産品,而不是理財經理“私單”銷售的,對於銀行來説,銀行對其所做的行銷宣傳和銷售過程的合規性也要負責任。如銀行不能做虛假宣傳,必須充分向客戶提示産品的盈虧風險,更不能代客操作。

  業內專家提醒,一般情況下,如果你遇到了一個理財産品的預期收益遠遠高於市場其他投資工具,且銷售人員承諾保本保收益、越早買收益更高等,這時消費者就要多一個心眼了,避免掉入理財陷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