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全國首批住房公積金貸款家庭回訪記:用改革的手 圓住房的夢

  • 發佈時間:2014-10-01 16:29: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用改革的手,圓住房的夢——全國首批住房公積金貸款家庭回訪記

   新華網上海10月1日電(記者葉鋒 張夢潔)普通老百姓生活同國家改革創新的關係有多大?與共和國同齡的上海市民孫根華體會深切:22年前,他成為上海在全國率先推出的住房公積金制度首批受益者,圓了住房改善的夢。

  “當時新買的房子在浦東高行鎮,75平方米的兩房一廳,總價12.3萬元,首付3.7萬元,剩下的8.6萬元全靠公積金貸款。”雖然事隔多年,但孫根華記憶猶新。

  孫根華和妻子都是上海知青。1979年從黑龍江返城後,和父母一起住在楊浦區貴陽路一間土磚青瓦的老房子裏。不久兒子出生,屋子顯得越來越擁擠;兒子逐漸長大,房子更讓一家人犯愁。當時,孫根華在醫院做後勤工作,妻子是紡織女工,兩人的年收入加起來只有三四千元,想要買房是不可能的事情。

  他們的處境,是當時上海人住房難的縮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住房問題是上海“天字第一號”難題。為解決市民住房困難,1991年5月起,上海實施了以“推行公積金,提租發補貼,配房買債券,買房給優惠,建立房委會”為內容的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借鑒新加坡經驗而推出的住房公積金制度,是其中重要一環。

  根據當時的規定,職工在繳納公積金滿一年後就可以申請貸款買房。1992年,孫根華成了上海公積金個貸業務首批“吃螃蟹的人”。不過,夫妻倆做這麼大的決定,沒和任何親友商量,“怕別人不理解”。

  當時的中國人還鮮有超前消費的習慣,住房商品化意識和金融意識也都不強,自購商品房職工較少,貸款買房更是新鮮事。統計數據顯示,最初上海的公積金最主要用途是單位建房貸款,個貸增長緩慢,啟動7年間共向14.54萬戶家庭發放貸款近100億元,平均每年不過2萬多戶。

  1998年以後,隨著福利分房政策的取消,住房公積金逐步完成了從住房生産領域向個人住房消費領域的根本性轉變。2000年以後,公積金個貸增勢迅猛,每年發放均超過100億元。同時,公積金也成為職工購房貸款後還貸資金的重要來源之一。

  孫根華記得,買房之初,夫妻倆每個月需還款約600元,壓力不小。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工資越來越高,貸款越還越少。2007年,因為兒子工作的地方離浦東高行比較遠,一家人決定賣舊房置換新房。房子賣了48萬元,他們隨後在長寧區買了一套小房子。

  2012年兒子結婚,老兩口補貼了一些,湊夠60萬元首付,加上公積金貸款80萬元、商業貸款45萬元,在普陀區買了一套90平方米的婚房。由於小夫妻都是公司白領,公積金交得高,現在每個月現金還款只要2000多元。

  “公積金是個好制度,咱就需要這樣解決老百姓困難的改革創新。”孫根華説。住房公積金後來很快從上海“走向”全國,成為我國住房制度的重要內容。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的住房公積金和補充公積金累計歸集4532億元,繳存單位17.69萬個,繳存職工558.04萬人;已累計向190.24萬戶家庭發放住房公積金個人貸款3882.98億元,支援購房建築面積1.71億平方米。公積金制度在推進住房市場化改革、滿足人們購房消費等方面的成效,有目共睹。

  不容忽視的是,時至今日,住房公積金制度也遭遇到諸多問題。比如,隨著房價快速上漲,其對購房的支援功能有所減弱;對於租賃、裝修、物業支出等日益多元化的住房消費需求,公積金也不夠“給力”;此外,它在保值、風險管控、公平性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不足。

  改革因問題倒逼而産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深化。業內人士認為,當前,公積金制度正處在創新轉型的重要時期,改革是發展的唯一齣路。“公積金制度能否保持生命力,就看是否跟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上海市公積金管理中心主任沈正超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