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22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彭老漢的土地流轉故事

  • 發佈時間:2014-09-30 02:51:43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大早,天剛濛濛亮,河南省汝南縣板店鄉彭營村63歲的老農彭小生習慣性地拿起鐮刀走出家門,當他走到曾經熟悉的地頭時猛地一愣,看到滿地鬱鬱蔥蔥的紅高粱才突然意識到這塊自己曾經種了近20年的土地已經易手他人。彭小生搖搖頭笑了一下,還是忍不住用鐮刀把地頭剛長出的幾棵雜草砍去。

  彭小生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從小就在農田摸爬滾打,一輩子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對他來説土地就是衣食父母,田裏的莊稼就是自己的孩子,他早已把農田勞作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和情感寄託,對土地有著一種本能的眷戀。今年4月,村委在他們村民組召開群眾代表會,討論土地流轉問題,“大地種植合作社”準備在他們組連片流轉土地,一畝地租金850元。彭小生第一個站起來反對,表示堅決不“賣”地,一句話一呼百應,一時間會場議論紛紛:“不種地我們幹什麼”、“一畝地幾百塊錢買面都不夠,我們怎麼生活”、“沒有了土地以後我們怎麼辦”……土地流轉動員會實在開不下去了,只好不歡而散。

  幾天以後,彭小生在外地工作的兒子彭亮突然回家來看望他。當晚,彭亮和大夥兒聊天,説他的一位朋友去年在柴莊村租了800畝地搞大棚,“好久沒聯繫了,不知他近來幹得怎麼樣?明天我們一塊兒去看看吧。”大夥兒滿口應承。

  次日吃過早飯,彭小生就發動了自家的四輪車,前後鄰居在彭亮的招呼下上了車,徑直開到柴莊村“盛輝農業開發公司”門前。大夥兒下了車,眼前的景象讓他們非常震驚,只見一座座白色大棚鱗次櫛比,依次排開,一眼望不到盡頭。這是原來的農田嗎?正疑惑間,見有人從各個大棚裏出來,每人都身穿印有“豫盛輝”字樣的工作服,走近一看有很多人都是老相識,原來這些人都是柴莊村附近的農民,很多人彭小生都認識,有幾個過去還一起打過“河工”。好久不見的熟人忽一碰面倍感親切,互相攀談起來。經詢問得知這些人把土地都租賃給了盛輝公司,現在被公司返聘來“工作”,每天就是拔草、採菜、打包裝,活兒很輕鬆。彭小生問身邊的一位熟人:“沒有土地你們怎麼生活?”那人對他説:“土地租給公司,我們有租金,在這兒勞動每天有60元工資,輕輕鬆鬆一年掙2萬多元,比自己死守2畝地強多了。”似信非信的彭小生環顧了一下,發現這些“工人”以前都是和自己一樣的種地人,看來“賣”了地生活不但沒有影響,反而過得瀟灑了,他不禁也想效倣他們。

  兒子走了以後,彭小生主動找到村幹部要求牽線搭橋把自己的土地“賣”給合作社,村幹部向他解釋説:“不是‘賣’而是‘租賃’,什麼時候土地所有權都是我們的。”這樣彭小生更放心了。不久合作社就與全組群眾逐戶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提前兌現了1年的承包費,麥收結束後合作社把全組的土地全部種上了高粱。像彭小生一樣願意繼續在農田勞動的這些老年人,被合作社聘為“管理員”幫助管理農田,從事一些剔苗、拔草、施肥、打藥、趕鳥等力所能及的勞動,按月發放“工資”。

  本報記者陳四化張培奇

  通訊員王峰張紅衛

  編者按

  從“脫貧”到“生金”,從“不閒置”到“增值”,“土地流轉”為中國農村帶來了巨大變化。而十年前,國務院剛剛頒布《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時,雖正式提出了“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的規定,但強調的是“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中的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這十年間,“土地流轉”在摸索中不斷推進,如今,經過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已是燎原之勢,它為現代新型農業經營方式的發展提供了沃野,為廣大農民增收拓寬了渠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