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低估值藍籌上演慢牛行情

  • 發佈時間:2014-09-29 14:32:24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交所上週五正式發佈《滬港通試點辦法》和《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指引》。至此,滬港通的規則體系已基本齊備,正式運作只待發令槍響。

  實際上,滬港通效應早已在兩地股市反覆發酵,上證綜指上週四創出2364點的18個月新高,低估值藍籌扎堆的滬深300指數也走出了久違的強勁走勢。隨著滬港通正式啟動之日越來越臨近,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想知道:A股市場究竟會如何演繹?

  ■ 深圳特區報記者 王欣

  香港恒生A-H股估值趨同

  滬港通並未正式啟動,兩地資金早已通過種種途徑聯通。慣打提前量的股市投資者,早已在互相揣摩兩地投資者的興趣差異,在本地市場上提前動手。

  自4月10日滬港通計劃宣佈以來,兩地上市股票的A股溢價均值已從48%收窄至30%。北京高華的研究認為,較A股存在估值折讓的H股一直是A-H股估值趨同的推動力,自4月10日以來該類個股平均漲幅為31%。

  瑞銀證券分析師潘洪文認為,四大關鍵因素驅動A/H的價差,包括資産配置、市值流動性、市場預期以及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經濟不同的看法。若滬港通如期啟動,將會推動A/H價差逐步收窄。

  境內機構佈局低估值藍籌

  對於A股市場,一個為眾人所接受的觀點是:滬港通將帶來大批海外投資者,對當前A股市場上以散戶投資者為主體的投資者結構帶來改革,機構話語權會有所提高。相應的,資産配置結構也帶來改變,外部資金的影響會加大。股票配置上,低估值高分紅的中大市值藍籌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最近半年以來,市場上的每一次啟動中,低估值高分紅的中大市值藍籌都成為推漲股指的主力軍。這更讓人們相信,海外資金已提前北上。然而,記者深入了解到的情況卻並不如此。

  國家外匯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共有71家境外機構獲批RQFII資格累計獲批額度為2503億元人民幣。但截至今年7月9日的數據顯示,其中前三大機構中,南方東英RQFII産品資産管理規模約佔獲批額度的70%。而華夏基金(香港)為43%,易方達(香港)更是只有13%。這意味著RQFII額度屢屢告急的背後,是海外投資者引而不發、半數以上額度仍然閒置的真實狀態。

  一位QDII基金經理戲言:預計A股市場上優質白酒股將是H股沒有的獨特資源,且當前估值較低,屬於較有吸引力的板塊。但是還沒來得及向海外機構推薦,白酒A股早已啟動拉升,甚至完成一段行情出現回落。

  由此可見,當前市場上熱點板塊的相應變化,很大程度上仍是本地資金預先“潛伏”相應板塊所致。滬港通的真實影響並未顯現。

  滬港通效應將長期發酵

  隨著關鍵法規的基本出齊,滬港通的啟動時間成為了最後一個謎題。業內猜測,滬港通可能會在10月27日正式開通。

  屆時,當海外機構投資者掩軍殺入,A股市場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多數機構認為,大盤藍籌股難以像小盤題材股那樣急漲,未來可能出現慢牛行情。

  平安證券研究員房雷從四個角度分析了滬港通對行業的影響。從稀缺性角度觀察,A股相比較于港股,日常消費品、醫療健康以及部分製造業具備一定稀缺性;對於港股來説,優質的TMT類公司具備一定的稀缺性。從估值價差角度看,A股相比較于港股,估值折價較大的主要大市值公司與金融股;而估值溢價較大的主要是TMT類小市值個股。從股息分紅角度看,外部投資者偏好于高分紅低估值且業績相對穩定的資産,相比較而言,A股市場銀行、公共事業可能會受到青睞。從産業競爭力角度觀察,外部投資者更加關注國內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行業,從而分享國內經濟成長的紅利,國內的高鐵、部分工程機械與軍工資産等高端製造業可能會受到關注。

  如果以更直觀的方式來描述,曾經長期在香港的外資機構中工作過的上投摩根基金海外投資部的基金經理王邦褀的話頗為有趣。結合台灣地區、日本、南韓等資本市場在對外資開放先後的表現,他説:“在A股市場投資者看來,QFII偏好的可能都是一些‘無聊’的標的:華夏銀行深圳燃氣格力電器……從K線走勢看,這些股票一般波動很小,也沒有故事可講,但都是分紅較好的穩定成長股。初初看起來很乏味,但時間一長,這些股票倒是會慢慢走出來。”

  事實上,多位研究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就算滬港通開通之後,A股市場的本土化特徵也不會立即改變,由於市場制度與政策干預的影響,以及資本自由化尚未完全開放,A股相對的高風險偏好特徵仍難以改變。因此,經歷了此前一段滬港通預期下行情的激情演繹,越貼近正式開通時點,相關行情可能反而越平淡。

  真正令人期待的,是隨著匯率改革的逐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可兌換的改革最終完成,A股市場真正融入國際視野,標誌性的事件將是A股市場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屆時將帶來大批全球配置的海外資金進入A股市場。

  王邦褀預計,僅全球新興市場基金就將因此帶來約1200億美元的資金進入中國A股市場,如果加上亞洲基金、全球配置型基金,其數量將更為驚人。以此觀之,未來5年內,A股市場的資産配置偏好將出現巨變。

  相關

  新聞

  滬港通推動A股國際化

  深圳特區報訊 伴隨著A股近3個月的“慢牛”行情,恒生AH溢價指數從前期最低的88.72點一路上漲到如今的98.09點。隨著AH股價差進一步被填平,“滬港通”引發的A股做多熱情究竟還能否持續?

  7、8月份,由“滬港通”催生的投資熱情在兩地同時展開。A股機構投資者普遍認為,“滬港通”有利於助推估值偏低的A股藍籌的估值修復。受此預期推動,A股市場的權重股開始發力。數據顯示,在7、8月份的上漲行情中,國防軍工、有色金屬、交通運輸等傳統行業漲幅居前。而恒生指數同樣表現出色,在7、8月份上漲7.76%。而港股市場一些股價極低、交易極不活躍的“僵屍股”也有所動作。

  實際上,在“滬港通”消息公佈之後的近3個月裏,市場對此反應都還比較冷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張宗新認為,滬港通的消息發佈之後,投資者層面表現出明顯的“內冷外熱”的現象。“國內投資者剛開始對此並不夠熱衷,反而是國外投資者在積極尋求進入中國資本市場投資的渠道。”

  此前海通證券副總裁李迅雷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海峰會”上表示,從長期來講,港股更具有估值優勢,可能形成資金流出效應。“但短期來看,香港的機構投資者對於A股市場興趣更大,對行情或有一定支撐”。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將“滬港通”比作“資本市場的自貿區”。她指出,“滬港通”對市場的影響不僅僅是兩地股價的趨於一致,對於A股來説,更是一種倒逼的機制,將促進A股在交易制度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而張宗新則認為,在“滬港通”正式開通之後,將有大量的海外資本通過這一渠道流入中國的資本市場。“特別是通過加入MSCI指數,A股將被納入全球投資者的視野,這對於A股的長遠建設有著重要的影響。”(宗禾)

  滬港通漸近股民如何調整心態

  深圳特區報訊 “滬港通”規則體系已經完備,並不意味著“滬港通”就此一帆風順。對於有意參與港股通的內地投資者而言,必要的資金準備和心態調適同樣十分重要。

  根據香港證監會的要求,試點初期參與港股通的境內投資者僅限于機構投資者,以及證券賬戶及資金賬戶餘額合計不低於人民幣50萬元的個人投資者。26日發佈的《港股通投資者適當性制度管理指引》也對此予以明確。

  這一“門檻”將絕大多數內地個人投資者擋在了“門外”,甚至一度引發對於公平的質疑。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出於保護投資者利益的考慮,“滬港通”試點初期針對投資者資質提出一定的要求有其合理性。內地市場的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等業務也採取了相似的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林義相表示,滬港兩地市場存在諸多差異,許多內地市場的投資邏輯在香港市場可能並不適用。他提醒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時需關注多方面的風險。

  首先是企業經營情況與投資風險。林義相表示,境內個人投資者對香港上市公司的了解和理解存在著天然的劣勢,內地“炒差”的邏輯在香港市場通常不適用。其次,與A股相比,港股通標的股票成交金額、換手率均偏低,12%的個股日均換手率不到0.1%。內地投資者投資港股需特別關注其成交量、換手率等流動性指標,如果大量買進不活躍的股票,可能面臨長期無人接盤的窘境。此外,香港股市無單日漲跌幅限制的交易制度設計,以及成熟的做空機制,都可能令缺乏相關實踐經驗的內地投資者面臨較大的投資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從長期來看,“滬港通”有助於推動中國內地股市交易機制和市場文化與國際接軌。就短期而言,參與港股通的內地投資者仍需經歷一個調適心態、調整投資習慣的艱難過程。(據新華社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