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化工遭西部大開發“冷落”
- 發佈時間:2014-09-29 00:33:07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國家發改委9月24日披露,作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優惠政策,《西部地區鼓勵類産業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將於10月1日起實施。據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對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産業企業將給予企業所得稅15%的稅率優惠。而此前受資本市場熱捧的煤化工則未進入《目錄》,這也就意味著西部地區煤化工企業不能享受企業所得稅15%優惠稅率,而現行的企業所得稅法定稅率則是25%。
煤化工遭遇“冷落”
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曾於今年4月向社會公開徵求目錄修改意見。在徵求意見稿中,新疆、內蒙古、寧夏、陜西、甘肅、青海、貴州和雲南等省區紛紛將煤制烯烴、煤制油等現代煤化工項目列入,但修訂後目錄卻未提及類似項目,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相關內容中提出鼓勵煤炭氣化、液化等潔凈煤技術開發及設備製造,而內容也僅涉及技術和裝備,並未明確具體煤化工項目方面的內容。
中化化肥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原河南省石油和化工協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張金陽在接受《中華工商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煤化工發展與我國節能減排的産業發展政策有一定衝突,尤其是近期個別煤化工企業事故頻發,包括安全生産事故、環境污染事故(特別是污水處理未達標即外排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直接危害)等,加之碳排放、環境容量等方面的因素最終導致此次西部多個省份煤化工項目沒有被列入目錄。
煤制油氣的規模化生産在世界上鮮有成功案例。8月上旬,在“綠色和平”主辦的煤制氣報告會上,國際著名的能源與環境政策專家楊啟仁博士將南非經驗總結為“長期虧損,依靠政府大幅補貼”。他認為,即使國外的成功案例也很難在國內複製。
業內人士指出,此前我國已建成投産和在建的現代煤化工項目已有十多個,投資金額高達數千億元。這些項目中只有少數實現了連續穩定運作,大部分項目由於技術、環保及其他多方面的原因,或運作狀態極不穩定,或建設過程狀況百齣。這其中的主要問題,一是部分“氣頭”等關鍵技術尚不成熟;二是廢水處理環節尚不能完全實現穩定達標排放,;三是各項目建設各自為戰,沒有形成資訊資源的共用。
“煤化工項目盲目的重復建設浪費了大量的社會資本。”化工專家、陜西省決策諮詢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郭衛東表示,近幾年西部地區煤化工産能過剩、産品結構趨同等問題凸顯,《目錄》釋放了産業調整信號。但郭衛東同時指出,西部地區煤化工發展空間和前景依然很大。
發展現代煤化工勢不可擋
雖然目前煤化工存在諸多問題,但在張金陽看來,發展煤化工勢不可擋。這是因為發展現代煤化工(特別是煤質油氣和烯烴)是保證我國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張金陽認為,中國目前已是世界能源消費第一大國,而目前中國資源稟賦的特點是“缺油少氣、相對富煤”,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不可能不發展煤化工,以解決我國油氣進口依存度過高的問題。張金陽表示,通過發展煤化工替代目前通過石油化工生産的産品符合我國國情,同時煤化工的發展具有一定資源保障優勢和技術經濟優勢。張金陽以同樣製造每噸烯烴為例,按照當前煤炭和原油價格計算,僅考慮原料方面的因素,煤制烯烴生産1噸乙烯需消耗4300元的煤炭,而石油路線生産1噸乙烯需消耗6900元原油。也就是説與石油路線相比,煤化工路線有2600元的原料價差。但他也坦言,煤化工只能是石油化工的有效補充,實現對石油化工的完全替代是不可能的。
西部煤化工企業應該怎麼辦?張金陽認為可以用“有所為,有所不為”7個字來概括,“有所為”是指煤化工企業可以在高端産品,産業鏈延伸上下工夫,不能只做低端和大眾産品如甲醇,可以做聚甲醛、工程塑膠等高精尖産品。“有所不為”就是放棄傳統附加值低的傳統煤化工産品。他還建議煤化工企業應強化産業鏈融合,避免單打獨鬥。
延伸下游産業鏈是必由之路
對於延伸産業鏈、進行煤炭深加工特別是發展高附加值産品的內容《目錄》也進行了明確,如陜西、內蒙古的6萬噸/年及以上聚甲醛、6萬噸/年及以上二甲基甲酰胺、6萬噸/年及以上聚乙烯醇等精細化工産品生産。四川省、甘肅省的高溫氣冷堆炭堆內構件及涉核炭-石墨材料開發及生産。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的石墨烯和奈米碳材料、細結構石墨、生物炭、鋰電池負極等新型碳材料開發及生産。
張金陽指出,延伸下游産業鏈,生産出清潔、高經濟價值、更具市場潛力的化工産品,在實現煤化工産品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的同時拓展利潤空間是未來煤化工産業發展的趨勢。
“新型煤化工不是該不該發展的問題,而是如何更清潔、更高效利用的問題。”新疆能源上市企業廣匯能源在回應投資者時表示,公司項目已經取得國家發改委前期路條,不受《目錄》影響。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