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廣場舞,文化范!(下)

  • 發佈時間:2014-09-28 15:30:5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清晨或傍晚,當你行走在公園路邊或是踱步至廣場,常常會看到空場上,隨著音樂載歌載舞的人群。據藝術史學家考證,人類生活最早出現的藝術形式是舞蹈,而廣場舞,正是舞蹈藝術中最大的一個子系統。在我國現階段,廣場舞不但是全民健身活動的一種方式,更在潛移默化間浸染和傳遞著一種文化內涵。它將各種民間舞蹈的文化元素包容並兼,然後以人們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最為關鍵的是,它能讓參與者快樂地享受在其中,幸福感倍增。

  民俗是源泉

  “我國流行的廣場舞,主要來自人民群眾自身的創造。”中國舞協分黨組副書記、秘書長羅斌告訴記者,“各類廣場舞的動作語言、風格樣式,或出自現實生活的提煉,或源於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滋養,或結合流行文化的觀念與形態激發,或來自異域舞蹈文化的傳播,但多數還是自發、自由、自主生成的。”

  其實在我國廣袤的田土鄉間,帶有原生形態的廣場舞始終存在,且歷史悠久。這其中既有民族舞蹈風格傳承的舞種,如秧歌、花燈、花鼓燈和阿細跳月等,也有富含民間色彩和民俗風格的舞種,如民間節慶中的舞蹈,各種面具、假形舞等。

  而在當今社會,廣場舞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在我國成規模地出現,還是20世紀50年代的事。那時,最具代表性的,是青年人在組織倡導下跳的集體舞。那時的舞蹈,是一種融合了都市文化特點、富於原創性的群眾性舞蹈,生動活潑、充滿朝氣。

  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5週年,我國文化部門組織編創了一組青年集體舞,其中包含了各民族的舞蹈元素,整合了許多民俗文化內容和形式,帶起比較成功的廣場舞活動。而到了時下,廣場舞已成為民眾健身、娛樂的重要方式,在城鄉流行,並以一種自下而上的傳播方式在進行,其主要形態包括健身舞、民族舞、排舞等,藝術與體育的屬性和功能兼而有之。

  在羅斌看來,廣場舞除了具有自發性、自娛性、民族性、民間性外,還具有再生性和創造性。而後者,正是廣場舞幾經演化卻經久不衰的“動力之源”。現在的廣場舞,沒有停留在原生形態傳播、傳承的平臺上,而是與時俱進地創造著新的舞蹈形態。如中國舞蹈家協會在全國推廣的“百姓健康舞”,便是在整合舞蹈、健身、保健等諸多理念的基礎上,融合發揮舞蹈的審美功能,實現人的身心愉悅的一種廣場舞。

  “如果能夠有一個更加廣闊的平臺,加大這種舞蹈的傳播力度,將有利於規範廣場舞的行為,實現良性、健康的廣場舞發展態勢。”羅斌説。

  人文最動人

  位於陜西省咸陽市西北部的長武縣,過去打牌賭錢的多,村裏鄰里吵架的多,如今卻以“常舞”而遠近聞名。為活躍農民文化生活,長武縣在106個行政村建成了健身廣場,配發並安裝健身器材1000多件(套),併為160個村配發了專用音箱。該縣文體部門專門選派了100多名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包村的形式培訓廣場舞骨幹。兩年來,縣、鎮、村共培訓出1000名村組廣場舞活動骨幹,帶動村民在農閒和早晚時間走進廣場,跳舞健身。

  當村組廣場舞起步後,長武縣又開始舉辦村級廣場舞比賽,並對優秀村組進行獎勵,這大大鼓舞了農民群眾跳舞健身的積極性。目前該縣已有100多個村組建了廣場舞團隊。當地人告訴記者,“自從組織跳廣場舞后,跳舞的多,健身的多,社會和諧安定了。”“村村都跳廣場舞,跳出和諧幸福生活。”廣場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新時尚。

  而在許多城市,“有廣場的地方,就有廣場舞”,且跳廣場舞也已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在我們廣場舞的隊伍裏,年輕的隊員只有20來歲。”宋廣英是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姚家街道健身隊的領隊。提到人們參與廣場舞的熱情,她不無驕傲地表示,健身隊目前已經有300多名隊員,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目前還是以50多歲的隊員為主,但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宋廣英告訴記者,“我們的隊員中有大學教授、銀行高層,還有單位保安……大家都開開心心在一起跳。”

  專家認為,廣場舞對於社會文化的“反哺”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可以激發民眾的舞蹈天性,讓美和健康在身體快樂的律動中真正復現,在強身健體的基礎上,實現人的身心和諧。二是廣場舞可以改善人的合作意識,促進群體意識的良好發展,有利於激發人們的正能量,形成良性的社會風氣。三是廣場舞可以讓人們熟悉自己的民族性格,深化民族記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不只是舞蹈

  “從我國各地廣場舞的普遍現狀來看,廣場舞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是有大量需求的。政府文化部門應該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場所,而舞蹈工作者也應在此時利用專業優勢,多編排一些簡單易學的廣場舞,讓它的樣式更加豐富有韻味,讓它的運動方式更加健康科學。”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阮玉蘭對記者説。

  專業學舞蹈出身的阮玉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一直在北京市文化系統負責群眾文化方面的工作。10年前,在她的帶領下,北京市組織的專家和群眾舞蹈骨幹一起創編、推出了8套“北京新秧歌”,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廣大百姓的喜愛。2003年,新秧歌扭進了人民大會堂;2004年,中法文化年,新秧歌又扭出了國門,跳到了香榭麗舍大街,不但讓國際友人看到了中國老百姓的精神風貌,也大大提升了國人的自信。彼時情景,她至今回憶如新。如今,只要一有空閒,她就會去景山公園、北海公園等北京廣場舞較為聚集的地方轉轉、看看。

  阮玉蘭觀察到,大多數廣場舞參與者不僅僅是為了跳舞而跳舞,而且希望參與到集體活動中,相互配合照應,相互支援關心。這樣散發出的人文關懷,從閒余時間裏的廣場舞活動,延伸到日常工作生活中,同樣能讓人心生平靜,親朋鄰里間關係也變得和睦起來。

  “你知道嗎,這其中有許多60歲左右的人,是在以這種形式寄託情懷,他們在跳舞的同時,也是在圓他們年輕時追求美的夢啊。”阮玉蘭感慨道,“廣場舞提供機會,讓一些閉門閉戶的老人走出來,參與到集體的活動和創作中,感受集體榮譽感和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愛,這會讓他們更有自信。”

  阮玉蘭堅信,“儘管運作過程中出現過一些負面情況,但只要加以適當引導,讓其健康發展,廣場舞就能在繁榮民眾文化生活的同時,為社會帶來積極向上的生動氣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