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造林重點逐步轉向旱區
- 發佈時間:2014-09-25 07:32:08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國濕潤地區已基本完成造林綠化,大幅度擴大造林面積潛力有限,而旱區雖然自然條件相對惡劣,但宜林面積大,許多地區通過科學務實地造林綠化,生態狀況明顯改善。國家林業局黨組研究決定,將我國造林綠化工作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乾旱半乾旱地區,下一步將不斷完善相關政策,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科技支撐和扶持力度,科學適度推進。這是記者從全國旱區造林綠化工作現場會上獲悉的。
旱區生態承載力已超負荷,是急需改善環境的地區
我國旱區範圍廣,宜林面積大,覆蓋18個省(區、市)的715個縣(區),總面積45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47%,旱區目前還有宜林地2213萬公頃,佔全國宜林地總面積的56%。
另一方面,旱區生態資源匱乏,急需加大治理力度。全國旱區森林覆蓋率僅為6.8%,不足全國平均水準的1/3。國家25個重點生態功能區有13個位居旱區,旱區既是長江、黃河等重要江河的源頭地區,又是我國防控荒漠化和風沙侵襲的主要陣地。目前旱區自然生態系統破壞嚴重,生態承載力已處於超負荷狀態,既是急需造林綠化、改善環境的地區,也是構建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關鍵地區。
根據我國政府向全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到2020年我國森林面積要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要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目前森林蓄積量增加目標已經實現,要如期實現森林面積增加目標,按照目前的造林進度,今後每年還需大力造林。
“必須深入挖掘造林用地潛力,科學規劃全國造林綠化佈局,擴大生態建設空間。”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濕潤地區下一步將重點挖掘可造林用地潛力,積極組織開展困難立地造林,進一步提升森林覆蓋率和森林品質。另一方面,要將旱區作為今後一個時期造林綠化的重點地區,充分利用廣袤的旱區宜林地資源,堅定不移地擴大森林面積。
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旱區造林綠化的重要瓶頸
據介紹,旱區自然條件差,造林成本高,當前造林一般每畝成本需要上千元。但旱區經濟相對落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高達221個。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旱區造林綠化的重要瓶頸,只有國家層面加大投入,才能從根本上加快旱區造林綠化步伐。
張永利介紹,下一步我國將不斷完善相關政策,加大旱區造林綠化資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等工程建設任務和資金,以及中央財政造林、撫育、良種補貼資金等都要向旱區傾斜,森林植被恢復費今後要集中用於旱區造林綠化,加大森林保險保費補貼在旱區的試點力度。同時,旱區要制定完善扶持和激勵政策,支援鼓勵企業、大戶、林農等多种經濟主體投入造林綠化。
旱區造林難度大,必須緊緊依靠林業科技創新和科技進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盧琦研究員認為,下一步要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全方位的旱區林業發展科技支撐體系,積極推廣應用節水抗旱人工植被重建技術和綜合治理模式,在有條件的地方採用覆膜、滴灌等措施,配套使用保水劑、菌根、生根粉等高新技術産品。據悉,為提高旱區造林綠化科技水準,國家林業局專門印發了《旱區造林技術模式選編》,還將組織制定《旱區造林綠化技術指南》。
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科學確定造林綠化規模,必須尊重自然
“過去我們過分強調向沙漠進軍,幻想將沙漠全部變綠,這種資源開發與治沙模式違背自然規律,下一步在防沙治沙和旱區造林綠化上,要採取科學的發展戰略和實現途徑。”盧琦研究員認為,要按照因地制宜、適度發展的總原則,整體佈局、長遠規劃,宜林則林、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按照分類指導、分區施策的總方針,為旱區造林綠化制定科學適用的技術規程和標準,並落實到山頭地塊。
“推進旱區造林綠化,必須把科學適度的弦繃得緊而又緊”,張永利説,必須堅持以科學造林為根本,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自然修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加大封山育林育草比重。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優先發展灌木林。堅持量水而行,根據水資源承載力科學確定造林綠化規模、植被恢復方式和治理模式,大力發展節水林業。不得違背客觀規律,違背科學,盲目蠻幹;不得脫離實際,片面追求綠化速度,搞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不得破壞旱區現有自然環境和造林地現有植被,不得破壞地下水資源。下一步我國將以增加林草資源總量為核心,保護優先,科學適度造林,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推進旱區造林綠化和生態建設科學健康發展。
張永利表示,旱區造林綠化要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把保護好現有林草植被擺在旱區生態建設的首要位置,“防止出現‘熊瞎子掰玉米,掰一個丟一個’的現象,一方面投資造林擴大生態資源,一方面保護不善造成生態資源存量消減”。(記者顧仲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