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時代潮:踩到理財新節奏

  • 發佈時間:2014-09-24 20:15:23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吳雨、李延霞)如果穿越回10年前,你會對自己説什麼?相信不少人會回答:買房子、買黃金、買股票……可見,追求財富增值的意識深入人心。可是,如果穿越回20年、30年前,你恐怕就沒有這麼多機會理財了。

  活躍在微信朋友圈裏的麗錦,這兩天分享了一個連結,並告訴朋友“別説沒有告訴你們,超8%收益率要搶啊。”她所分享的是百度最新的理財産品“百發有戲”,將電影《黃金時代》電影票房與理財預期收益率緊密掛鉤。

  “80後”的麗錦告訴記者,餘額寶裏4.1%左右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已經不能滿足她現在的理財需求了。在這個“機會多多”的時代,看場電影也能投錢,動動拇指就知道賬戶盈虧,麗錦這樣“玩轉”微信、微網志的年輕人,輕而易舉就能踩到理財的新節奏。

  但如果她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初,恐怕就得像北京市民王曉俊一樣,老老實實每月往銀行跑了。

  “上世紀90年代剛工作那會兒,每月工資也就三四百元,發了工資就存活期,攢個千八百元就去存‘死期’。”王曉俊説,基本上和父母當年持家時候沒啥兩樣。

  “誰説沒變化?存的錢可是越來越多啦。”王曉俊的父親老王不同意。他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他和妻子每人每月工資才30多元,僅夠家庭日常支出。經歷過五六十年代的物資匱乏,老王一家夢想置辦齊自行車、手錶、縫紉機。

  如果穿越回那時,“配給制”“大鍋飯”使得當時人們兜裏沒有多少余錢,“三大件”是“奢侈品”,只能老老實實勞動攢錢。

  “後來工資漲到五六十元,就十塊八塊地存個活期,終於攢夠1000元,趕緊存了個‘死期’,想著來年終於可以把‘三大件’置辦齊了。”老王説。

  隨著改革開放浪潮的衝擊,王曉俊“下海”了,老王也會排隊買國庫券了,之前還在緊巴巴過日子的一家人,面對手裏越來越多的余錢開始思考如何讓“錢生錢”。2000年開始,炒股、買基金、買理財逐漸成為王曉俊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眼看著居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投資理財的觀念越來越新,任光大銀行北京分行私人銀行部經理的王芳興奮不已:“1993年,我就進入銀行幹櫃檯儲蓄。當年上萬元已經是大戶了。現在,客戶用在理財投資上的資金不斷增長,私人銀行客戶的起點就是千萬元。”

  曾一度“霸佔”居民“錢袋子”的消費,正漸漸為投資理財讓出空間。而理財投資對於居民“錢袋子”的貢獻有多大?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給出了一組數字:去年到期支付的銀行理財産品規模約4.9萬億元,為投資者帶來了4500億元的收益。

  嘗到理財甜頭的王曉俊如今又有了“新想法”:希望隨時隨地可以理財,希望産品能量身打造,希望財富“滾雪球”的速度再快些……橫空出世的網際網路金融正在滿足他的新想法。

  “去年我嘗試著在餘額寶裏存了幾萬元,每天看著手機彙報又掙了幾元,覺得挺有意思。”王曉俊開始覺得理財充滿樂趣。

  “基於網際網路的新興理財産品勢頭很猛,讓‘出道’才十來年的銀行、證券、基金保險等理財産品顯得很傳統。”在農行北京分行幹了多年理財師的呂鑫告訴記者,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即便是阿里巴巴的餘額寶也只是“獨領風騷”一時,“這寶”“那寶”已蜂擁而起,人人貸類的網路融資産品正在蓋過“寶寶們”的風頭。

  “聽説滬港通馬上就要推出了,我想小試身手。”喜歡嘗鮮的王曉俊躍躍欲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