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準格爾:黃河奇域煤海明珠

  • 發佈時間:2014-09-24 01:00: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深沉厚重的黃土高原巍然矗立,承載著一方風情,古老蒼茫的黃河水滔滔而過,滋育著一方兒女,二者共同造就了一個美麗富庶的地方———內蒙古準格爾旗。

  歷史逶迤,文明璀璨;丘陵山區,風水寶地。千百年來,勤勞智慧的準格爾人,用辛勤澆灌夢想的同時,也讓這塊土地散發出獨有的韻味。

  文化厚重的高原厚土

  準格爾,蒙古語,漢意為“左翼”。地處內蒙古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東端,蒙、晉、陜三省區交界和“烏金三角”地帶,有“雞鳴三省”之美譽。

  準格爾,歷史悠久,是九曲黃河與萬里長城握手、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碰撞的結合地,也是晉北、陜北與蒙南經濟文化的交匯地。高原厚土、黃河之水、長城印痕以及遊牧文明、農耕文明在此交匯融合,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據考,早在3.5萬年前,準格爾境內就已有了以漁獵和採集為主要生活手段的古人類活動,其文化面貌與鄂爾多斯“河套人”及“薩拉烏蘇文化”有相連之處;夏商周時期,旗境為葷粥、土方、鬼方、獫狁、林胡和白狄等部族的駐牧地,這些遊牧部落同當時的中原王朝分庭抗爭,時有攻伐征討;戰國時期,魏、秦、趙等諸侯勢力曾先後進入今準格爾地區,自此開始了歷史上漢族和北方少數民族聚居的文化交融。

  入清以來,隨著晉、陜等省漢民進入蒙地“墾殖”,各民族在生産生活習俗、宗教文化信仰,乃至語言文字等方面長期的相互影響和彼此熏陶,使準格爾旗形成了包羅萬象、獨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

  準格爾旗被譽為“中國歷史文化之鄉”,有黃河文化為代表的黃河大峽谷,有西部地區保留最好的準格爾召廟,還有很多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産稱號的文化資源,例如漫翰調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準格爾旗曾獲得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7項,鄂爾多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9項。

  準格爾旗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國民間(漫翰調)藝術之鄉”,漫翰調是以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為基調,以漢族唱法為風格,精妙糅合而成的一個獨特的民歌歌種,其強調熱情豪放,旋律樸實新穎,又融合準格爾鄉音土語,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走進準格爾旗,你會發現,這裡的人有唱漫翰調的天賦,幾乎人人愛唱,人人會唱,無論在哪,或細聲低吟,或引吭高歌,有聚會演唱、男女對唱,不分輩分,不分生疏,人人可插嘴對唱,一問一答,一起一落,即興編詞,出口成韻。1996年11月準格爾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漫瀚調)之鄉”。2008年6月漫瀚調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這裡有鄂爾多斯最大的召廟建築群準格爾召,因其坐落于準格爾旗西部,當地人俗稱“西召”。藏語名為甘丹夏珠達爾傑林寺,蒙語名為額爾德尼·寶利圖蘇莫,相傳三世達賴與成吉思汗二十世孫道爾吉商定,建於明朝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明朝賜名秘寶寺,清政府賜名為寶堂寺。是研究鄂爾多斯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民俗的活化石。

  準格爾召較完整地保留了黃衣喇嘛教的教事活動儀式,對研究北方蒙古族部族的文化、醫學、歷史都有極高的價值,其召廟志記述完整。所藏經卷浩繁,近年多有散佚,是鄂爾多斯乃至整個宗教界不可多得的珍本。其宗教活動亦如化石一樣,完整地保留宗教活動的最初風貌,其演變、流傳的方式也揭示了黃衣喇嘛教的興衰與傳承,對研究蒙古族政教史也有著特殊的意義。

  這裡有聞名遐邇的古城遺址———十二連城,顧名思義,十二連城是由十二座城連接而成。如今殘垣斷壁之間,隱約可以想像它當年的雄偉,城連城,郭套郭,共有12個城,也就因此得名了。相傳是楊家將古城,城中文物眾多,是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區,古代的城墻遺址現在都依稀可見。

  ……

  腰環萬里長城,腳跨九曲黃河,高擎文明聖火,穿越世紀風雲。如今,伴隨著文化産業強勢崛起,準格爾旗正加速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開發。準格爾的浩瀚青史將彪炳韆鞦,準格爾的輝煌文化將流傳萬代。

  資源富饒的塞外明珠

  準格爾旗遠離海洋,大陸性氣候突出,屬典型的半乾旱地區。地處中溫帶,又在鄂爾多斯高原東測斜坡上,拔海高度相對偏低,故氣溫偏暖,四季分明。這裡地域遼闊,資源富集。

  在這片為黃河三面環繞的7692平方公里的熱土上,到處噴金吐玉、溢彩流光。北部的黃河沖積平原是準格爾的“糧倉”,海海漫漫、一望無際。綿延起伏的南部山區是準格爾的“果山”,到處紅果灼灼、芳香四溢。東西部的丘陵溝壑則是準格爾的“煤海”,烏金閃爍,墨玉遍地。

  (下轉第六版)

  本期稿件由本報記者萬棟組稿,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石毅采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