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近九成上市公司獲政府補貼 “免費補藥”拷問市場公平

  • 發佈時間:2014-09-21 15:40:11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上海9月21日專電(記者 潘清)近九成上市公司獲得政府補貼,90多家虧損企業因此扭虧為盈。2014年半年報披露的相關數據,令補貼亂象這一老生常談的話題再度升溫。

  上半年近九成公司獲政府補貼

  2537家A股上市公司相繼公佈的2014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66萬億元,同比增長10.13%。

  然而,另一組數據暴露了這份成績單背後的水分。上半年共有2235家上市公司收到政府補貼,佔比達88.1%,合計補貼金額高達322.6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逾三分之一。

  上述320多億元補貼中,有一半流向58家上市公司。獲補貼金額排名前十位的分別為中國石油中國國航建設銀行華能國際、TCL集團、京東方A、重慶鋼鐵中國中冶美的集團中天城投,其中7家為央企和地方國企。

  最奇葩的補貼或許要算露笑科技。半年報顯示,其上半年凈利潤為461.6241萬元,同期獲得補貼461.5102萬元。這意味著露笑科技上半年可能實際只賺取了1139元凈利潤。

  事實上,上市公司“進補”並非新話題。有統計顯示,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各級政府共計為上市公司發放補貼3414億元。過去的7年中,上市公司獲得的政府補貼年均增長幅度達20%。

  政府補貼給上市公司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以上半年收穫補貼8.18億元排名第二位的中國國航為例,其同期凈利潤為4.744億元。這意味著若扣除補助,其虧損額高達3.44億元。

  借補貼扭虧為盈

  作為政府對微觀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向性引導,財政補貼通過轉移性支出的方式支援生産發展、調節供求關係、穩定市場物價,維護生産經營者或消費者的權益。

  在宏觀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政府利用財政資金向具備良好成長前景的企業提供支援無可厚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補貼都流向了符合産業結構調整方向的行業。

  從氯鹼化工到鋼鐵,從LED到有色金屬,一些屬於明顯産能過剩行業的地方企業屢屢獲得高額補貼。究其原因,不少企業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業績不佳有損地方政府的“臉面”和“錢包”。

  另一些補貼的去向更加耐人尋味。有統計顯示,93家公司上半年獲得政府補助的金額大於其凈利潤。過去的3年半中,278家公司依賴政府補貼扭虧為盈,一些公司甚至借此躲過退市厄運。

  地方政府緣何熱心於為上市公司,尤其是績差公司“喂補藥”?人們或許可以從股票市場的進退機制中找到答案。

  在新股發行尚實行審批制的年代,股票發行採用額度管理和指標管理的模式。面對寶貴的上市名額,一些地方政府不惜通過補貼的方式,為公司打造一份可以過關的財務報表。

  核準制下,上市資源的稀缺特性並未獲得實質性改變。在上市通道依然不暢、退市機制卻日趨嚴格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保護殼資源的衝動有增無減。除了動員本轄區企業進行並購重組外,發放補貼扮靚業績成為其呵護績差公司的重要手段。

  “免費補藥”拷問市場公平

  “通過政府補貼來扭虧保殼,已經成為A股市場一道風景線。”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説,企業退市與否由政府補貼説了算,成為對退市制度公平性的拷問。

  補貼亂象傷及的,不僅僅是退市制度的公平性。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補貼過億元的58家上市公司中,40家為國有控股或參股公司,佔比近七成。

  從某種意義上説,政府補貼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不同所有制企業之間競爭環境的不公平。

  今年7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等民營企業家不約而同發出“不要補貼要公平”的呼籲。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混亂的補貼折射出政府與企業邊界不清、規則不嚴肅、尋租空間大、市場不公平等一系列問題,形成逆淘汰機制,已經成為中國股市“不得不治的頑疾”。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輪經濟體制改革提出“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宏偉目標。若任由政府之手以補貼的名義過度介入微觀經濟和資本市場,顯然與這一目標相悖。

  在新股發行註冊制尚未成行、殼資源依然炙手可熱的背景下,如何降低地方政府補貼保殼的衝動?業界專家建議,將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作為退市依據之一,避免補貼掩蓋上市公司的真實盈利水準。

  更為重要的是,應通過相應的制度建設完善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確保補貼真正流向符合轉型方向的企業並能獲得實效,成為用在刀刃上的好鋼,而不是干擾市場公平競爭機制的“免費補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