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糧倉的産業集結號
- 發佈時間:2014-09-20 07:51:52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麗穎 何燁
河南永城,豫東門戶,四省交界,北靠芒碭山,沱河斜穿全境,歷史上是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之地,隱王陳勝埋骨之地。
如今的永城市,以“中國麵粉之城”而聞名。河南省被譽為“中原糧倉”,而永城已連續九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2013年糧食總産達到23.9億斤,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作為産糧大縣,“産糧卻不賣糧”是永城的一大特色。永城通過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産業化經營品質和效益,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體制機制,吹響中原糧倉現代農業發展的産業集結號,在農業産業化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糧食精深加工引領“白色經濟”
永城有“黑白經濟”的説法,“白”指的是麵粉加工。河南人愛吃麵食,而永城把小麥加工做出了千變萬化:掛麵、手捍麵、陽春面、龍鬚麵;精粉、富強粉、高筋粉;饅頭專用粉、餃子專用粉——只要你能想到的小麥的吃法,永城人就有幾種加工的方法,這為永城贏得了全國唯一的“中國麵粉城”的稱號。
擁有麵粉加工企業147家,年設計加工能力達40億公斤。而這147家麵粉企業被整合為五家大型麵粉集團,並以此為基礎,逐漸形成了永城麵粉食品産業集群。
2013年永城市麵粉産業實現銷售收入86億元,而華星麵粉集團一家就實現了産值33億元。近日,記者一行來到河南華星粉業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副總經理代亞偉告訴記者,1999年華星以一個年加工120噸小麥加工廠起家,2008年被農業部評為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現在華星擁有10萬畝流轉良田,以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與農民簽訂單,並以市場價上浮3%~5%對小麥進行收購。
發展農業産業化集群,是永城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提高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化程度,把家庭經營生産方式與社會化大生産有效銜接起來,使得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依靠龍頭企業的支撐和帶動,實現農産品就地加工轉化,也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業綜合效益提升和農民持續增收。
華星公司以自己的科研團隊保障種子的培育、種植過程的管理,保證了農産品的品質,與河南省農科院合作,有3萬畝良田基地對紅薯、大豆、小麥等新品種進行培育試驗,確保良種的推廣,同時今年拿出2萬畝良田作為富硒小麥種植基地,通過産前的拌種、産中的根系噴灑這一簡單安全的方式種植出附加值更高、市場更受歡迎的富硒小麥。華星建立了自己的種植基地、13萬噸的倉儲系統、700噸小麥的日加工能力,並向食品加工的産業鏈下游延伸,發展物流和直銷中心,一條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産業鏈條正在形成。
2012,永城市出臺了《關於加快農業産業化集群發展的實施意見》,使得當地農業産業化經營進入創新提升階段,由單個龍頭企業帶動向龍頭企業集群帶動轉變。代亞偉告訴記者,農業企業發展,無非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永城市農業企業發展的環境非常好,政策猶如及時雨,為農業企業成長助力加油。“今年小麥收購期間,農發行、信用社一下子就給了我們9000萬元的貸款,我們能夠即時結清糧款,這對企業的良性運營很有利。”
近年來,為推動“白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永城市委、市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做大做強永城麵粉食品産業的意見》和《關於鼓勵、支援麵粉食品産業發展的決定》等政策性文件,對發展“白色經濟”制定完善了一套優惠政策,在企業用地、資金、技術、項目等方面,實實在在幫助企業解決問題。
永城由“白色經濟”延伸出更多附加值的産業鏈,一條是由麵粉向食品加工業的延伸,一條是由麵粉向飼料加工的延伸,有力拉動了養殖業、運輸業、塑編業、印刷業、服務業的發展。而産業鏈每延伸一步,農産品銷售的附加值就更高,帶來的是經濟的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加。
生態觀光重塑現代農業功能
永城“黑色經濟”是煤炭工業。煤炭工業是向地下要資源,長期大量開採煤礦,使得永城市出現了大片沉陷區。如何恢復沉陷區土地生産能力,如何安置失地農民,是經濟問題,也是民生問題。
在永城市侯嶺鄉寰金湖薰衣草莊園內,驕陽似火也擋不住遊人賞花的熱情。這片佔地700畝的花海,有27個薰衣草品種,全部利用的就是沉陷區的復耕田。
侯嶺鄉鄉長郭永艾告訴記者,復耕土地的地力種糧食並不佔優勢,因此政府以每畝1000斤小麥的當年市場價格進行流轉,把土地集約利用,更好發揮現代農業的生態觀光功能。
去年春夏之交播下的薰衣草種子,今年已經有半人多高。目前免費向遊人開放,成為了近縣遠郊的休閒場所。由於薰衣草花期長、觀賞價值高,郭永艾計劃將這片薰衣草莊園建成婚紗攝影、婚慶基地和旅遊度假的新線路,既利用了土地資源,又實現環境友好、生態發展。目前這個薰衣草莊園也是永城市重點打造的都市農業示範園。而沉陷區的失地農民,將統一就地就近安置在新建社區中,以成本價格購買社區樓房。
休閒觀光是近年來生態農業功能拓展的有效嘗試,對土地的合理利用,是實現和發揮觀光農業經濟效益的基礎。永城市的城廂鄉,18個行政村都位於沉陷區,在土地復耕後,實現了土地成片規劃管理。村民集中居住區,對房屋統一新建,政府投入1000萬元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而對於生産建設用地,由於要填平沉陷區而形成了一些人工水塘,當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種養大戶,就勢發展水産養殖。
天成集團旗下包括了牧業、種植、飼料加工等多家企業。集團流轉了2.1萬畝農田,而最具特色的就是集垂釣、採摘等都市農業休閒功能的生態園。集團負責人劉傑告訴記者,從建築行業起家,到3年前轉行做農業,看中的是現代農業的前景。目前生態園中有員工360人,長期雇工有165人,月薪為2500~3000元,帶動了周邊農村留守人員的再就業。
生態農業是永城市現代農業示範區打造的重要板塊之一。永城市委宣傳部部長畢江遠介紹,生態農業突出了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充分利用了農業生産過程的時空景觀,彰顯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在侯嶺鄉謝酒店村,農民張金光指著自家大棚裏的絲瓜自豪地説:“全永城市場上帶花的絲瓜都是我家種的,帶花的比不帶花的貴好幾毛錢。”張金光曾經是做建築生意的,但他覺得建築生意總是要向別人討債,去年他開始做農業,流轉了800畝地,先期投資500萬建了31個蔬菜大棚,一個棚就佔地5畝,剩下的做大田種玉米。
張金光自費去山東壽光學習蔬菜的種植和管理,3個月後,他把壽光的種子帶回永城,並聘請了技術人員進行科學指導。今年,他的31個大棚已經産出4萬斤菜,一個棚一年盈利7萬元。每個棚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
15號棚的管理員郝鳳玲,家就在附近的張菜元村,在這裡打工,每月基本工資是1800元,採摘蔬菜是0.1元一斤,她每月可以得到近2500元的收入,對於很多農村留守婦女來説,離家近、有錢賺,活不累,是她們理想的“好工作”了。
種植大戶的致富帶動作用不言而喻,而農民自發自願成立的合作社,則讓更多的人嘗到了經營農業的收益。
在大王集鎮石營村,保豐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院裏安安靜靜,理事長劉慎勇告訴記者,社員們都去抗旱了。保豐合作社成立於2010年5月,成員出資80萬元。而目前成員出資已經達到了680萬元,流轉土地5390多畝。328戶社員,按200元一股入社,土地被折算成900元,合一畝土地為4.5股。年底進行分紅。
劉慎勇介紹,合作社的日常管理不到10人,經營上採取統一供種、統一施肥、統一管理、統一加工包裝和統一品牌銷售。不僅把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同時還降低了生産成本,現在每畝比過去少投入200元,卻多打了100多斤小麥。合作社自有的4台聯合收割機、4台拖拉機、1台小型拖拉機和一台運糧車就完成了近6000畝的種植工作,目前一季産小麥2500噸,還不足以彌補成本,而秋季雜糧的加工銷售收益更大,保豐合作社有自己的雜糧品牌“糧甜”,在蘇、魯、豫、皖等大中城市均有銷售。
永城市圍繞糧食、畜牧、瓜菜三大主導産業,重點建設都市生態農業、糧食高産、現代畜牧、蔬果種植、農産品加工等五大示範區,扶持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作為農業産業化的先行者、排頭兵,在中原地區“四化同步”中自成一格。
産業化是農村改革自家庭聯産承包制以來的又一次飛躍,是農村改革與發展的方向。而現在,依託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永城形成了農業産業化集群,正跨越式地實現生産資料的整合,生産關係的進一步改善,無論是龍頭企業、合作社、種植大戶,都將在市場競爭中抱團作戰,成為現代農業的生力軍。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