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適應中國經濟的新常態
- 發佈時間:2014-09-19 08:31:4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表述近來引發國際社會的持續熱議。日前,《經濟日報》記者就相關話題專訪聯合國全球經濟監測中心主任洪平凡。
記者:應當如何看待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
洪平凡: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已經成為中國政策制定者與經濟學界的共識。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從經濟增長、宏觀政策和經濟結構性變化3個方面解讀。一是中國過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長已經結束,經濟增速降至7%左右。二是政府在宏觀政策方面以穩為主,不採取刺激政策,不增加信貸規模,而是靠深化改革釋放增長動力,減少審批程式,減稅,給企業鬆綁、使企業降低生産和運營成本等推動經濟發展。這不是短期的變化或者調整,而是整個大方向上的轉變。三是中國經濟與過去相比,發生了結構性變化,如投資與消費的關係,對外貿易與內需之間的關係,而非週期性變化。
“新常態”首先是一種“新出現”的經濟現象,“新態”能否最終成為“常態”,需要時間證明。“常態”還有一個含義,就是穩態,經濟增長忽高忽低地波動就不是常態。這種新的平衡狀態起碼持續10年以上才能稱其為常態。中國經濟目前在結構上還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和較為突出的問題,例如地方與企業債務上升快,企業債務佔比偏高。當然,不少國家都存在這些問題,過去3年,新興經濟體債務GDP佔比已經超過發達國家。
記者:如何適應新常態,使經濟在新的速度下平衡持續地發展?
洪平凡:雖然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已經從概念上接受,但是,不能對經濟形勢過於樂觀。能否保持新常態,也就是在中高增速背景下的平衡與協調發展,需要各級政府、行業與企業決策層實事求是地制定目標。中國經濟對宏觀政策依賴程度較高,因此對改革期待很多。
中國全面深化經濟改革的大方向是對的。中國經濟進行結構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落實的阻力,包括既得利益集團,國企在能源、金融、電信、礦産等行業的壟斷,跨國公司對某些産品的壟斷等,都會影響資源實現最優配置,阻礙創新與經濟整體發展。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如何提高投資效率。中國過去那種投資率過高、消費偏低的格局需要調整,但是,經濟的長期增長是由投資而非消費決定的。如果目前消費增長過快,必然犧牲未來的消費。投資應以市場為導向,是內在生態的創新,需要宏觀政策配合。企業選擇投資方向,政府出臺激勵投資效率的政策。美國也有政策干預與政策導向,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退稅,減少營業稅,在刺激消費上則是給予直接補貼。
近30年來的統計數據顯示,所有國家實現長期增長均由投資決定,投資與增長正相關。美國經濟並非單純地由消費帶動,其GDP增速低,主要原因是投資比率低。
記者: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已經開始,如何適應來自外部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挑戰?
洪平凡:2014年世界經濟整體表現不太理想。美國經濟第一、二季度GDP波動很大,日本經濟失速,歐盟大國出現零增長、負增長,新興經濟體巴西也陷入衰退。當前大國關係錯綜複雜,特別是地緣政治因素是一個很大的變數,對全球經濟負面影響較大,是中國適應經濟新常態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
1980年至2010年間,國家間的衝突較少,對全球經濟影響不大。“阿拉伯之春”以來,中等收入國家包括經濟規模較大的國家如利比亞、埃及先後出現動亂,這對世界經濟産生了較大負面影響。目前的烏克蘭危機,國際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捲土重來等,是長期性的區域性問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不容小覷。對中國經濟發展而言,目前國際環境存在的不確定因素比過去20多年都要高,這是由於中國對外投資大幅增長,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度也在增加,更易受到外部形勢影響。
另外,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不僅中國國民需要改變觀念,外國企業和投資者也需要重新調整心態。但其他國家的決策者、企業或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還會回到過去的高速增長軌道,因而對中國經濟的“期望值”很高。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一是讓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事實改變他們的觀念。另外,可以充分利用“二十國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平臺傳遞釋放資訊,調整他國的期望值。
中國在宏觀政策上,需要綜合考慮國內與國際經濟形勢,經濟結構與經濟週期,既要保持政策連續性,又要考慮決策靈活度,不過分強調需求驅動,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外一個極端。一是在經濟結構進行調整的同時,不能失速太多。二是宏觀政策保持靈活性,在外部形勢變化時,及時做好政策調整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