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點菜買單合作社掌勺炒菜

  • 發佈時間:2014-09-19 02:52:0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志華 通訊員 許士濤 董玉龍

  “我家開了個超市,地裏的活沒時間幹。28畝地都交給合作社,還簽了個協議,從種到收到賣20多項全部由我出錢、合作社統一管,賣了糧食扣除成本,一年純賺5萬多塊,一畝地1800多。省時又省力,還不耽誤超市掙錢,楊大叔,你也‘全托’了算了!”

  “俺家又沒超市,你大叔我身子板還硬朗,地裏能幹的活就自個兒幹,幹不了的才交給合作社,我只能‘半托’了,等我動彈不了再‘全托’吧!”

  秋日的魯西北大地,天高氣爽,綠意蔥蘢。在夏津縣鄭保屯鎮鄭保屯村萬畝玉米地田頭,40歲出頭回村辦事的黃心良跟正在澆地的同村60歲老人楊召俊開玩笑。

  鄭保屯村支書黃亮存告訴記者,所謂全托,就是農戶把土地耕種收售的全部過程委託給合作社辦,老百姓又形象地叫“包桌式全托”,就像飯館吃飯,一桌飯定個價全由飯館負責。所謂半托,就是農戶選擇部分種地環節委託給合作社打理,剩下的自己管,又叫“點菜式半托”,吃啥菜自己點,飯館照單下菜。

  從租斷到託管從半托到全托鄭保屯全村有1300多戶、5000多口人,1萬多畝耕地。新時期,鄭保屯村也和全國大部分農村一樣面臨著兩難的問題:一方面,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現象嚴重,種地的基本為婦女和老人,種不了、種不好的問題十分突出;另一方面,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弊端,大型機械化用不上、優良品種難推廣、病蟲害防治難統治等一系列矛盾顯現。

  2012年初,黃亮存領著村裏人學習外地的經驗,成立了糧豐恒興糧食種植合作社。剛開始時,他們按照當時外地土地流轉的做法,把土地從農民手裏租過來由合作社統一種,每畝地付給農民租金。但在推行過程中問題就出現了,對農民來説,真要把地“拿”出去,一租數年數十年,農民心裏又不踏實,特別是家裏有人手的,全租給合作社自己又沒事幹。對於合作社來説,當地每畝地每年流轉價格為1000元,全村1萬畝地每年租金就得1000萬元,合作社哪有這個錢?再者,村裏的地都是基本糧田,只能種糧,種糧的效益有限,一畝地純收入也就1500元左右。如果碰上個旱災澇情的,賠了咋辦?

  受幼兒園入托方式的啟發,黃亮存覺得可以試試“土地託管”的形式。孩子入了托,孩子還是自己的,幼兒園幫你看,你交入托費就行了。孩子入托有半托和全托,家長根據自己的時間決定。土地入了托,地還是自己的,合作社幫你打理,你該交什麼費就交什麼費就行了。土地託管也可以全托或半托,農戶根據自家的情況選擇。這樣,合作社也無需支付大額的流轉費用,遇到個天災人禍什麼的,風險由合作社和農戶一起分擔。

  黃亮存和幾個村幹部、合作社負責人一合計,就搞土地託管。誰願意全托就全托,誰願意半托就半托。像楊召俊老人一樣,部分家裏有人手的農民選擇了點菜式的半托方式,也有部分農民抱著等等看的觀望態度選擇了半托方式。另有一部分農民像黃心良一樣,家裏的地無人耕種,就選擇了全托。

  “有形的手”加“無形的手”土地託管推著走

  在推行土地“入托”上,鄭保屯村實行的是先“行政”後“市場”,即先由村兩委班子組建的糧豐恒興糧食種植專業聯合社搞免費服務,然後逐步推向市場化。

  之所以這樣,黃亮存是這麼看的:“土地入托是個新生事物,讓群眾認可,就要讓群眾看到實惠。見到收益,再推行市場化就順理成章了。”同時擔任糧豐恒興糧食種植專業聯合社社長的黃亮存説,村兩委的幹部也是合作社的負責人,義務為群眾搞服務。除了農民需要支付費用給合作社裏的服務人員或者合作社幫忙聯繫的勞動力之外,作為合作社來講,暫時不會收取服務費用。

  每年發放種子、農藥,幾個村幹部都要放下自己的活,奔波10多天送到農戶家。“怕群眾錯過領種子、農藥,我都騎著電動車,拿著這個喇叭沿著村喊。”黃亮存從村部的角落裏拿出一隻小販用的喇叭説。

  鎮黨委書記劉永強告訴記者,鎮黨委政府也對該村土地託管進行把關指導,引導其規範發展,一方面及時通報外地的好經驗、好做法,幫助合作社完善有關規章制度和運作機制;一方面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完善道路、橋梁、溝渠等基礎設施,使其實現良好的規模效益,逐步向現代農業發展。

  政府“有形的手”加上市場“無形的手”,推動了鄭保屯村土地託管大步前行。2012年,全村4000多畝土地“入托”;2013年,全村1萬多畝土地全部“入托”,其中全托佔了十分之一左右。土地入了托各方受益多

  土地“入了托”後,農民受益多。村民薑桂齊是農電工,平時沒時間打理責任田,這次他把4畝地“全托”入社。“入托”後,按畝算,化肥便宜15元,耕地節省20元,農藥節省25元,收割節省5元……算下來,每畝地比自己種少投入200元。同時,由於合作社與縣裏的發達麵粉集團簽訂了合同,麥子賣價比市場價每公斤多8分錢,一畝地還可多收90多元。“現在不用自己操心,每畝地幹落1800多塊錢。如果算上省下的工夫幹農電工掙的錢,收益更大了。”薑桂齊説。

  黃亮存算了一筆賬:“一少一多,每畝多收入290元左右,全村一萬多畝地就增收290多萬元。”

  土地入了托,合作社收益增多。按規定,合作社可以提取利潤的1%~3%作為公益金或公積金,這樣合作社的積累增加,服務農民的實力和能力也會與之俱增。

  土地入了托,村級組織影響力增強。黃亮存説,現在通過組織合作社開展土地託管,村級組織為農民解決了問題,辦了實事兒,自身的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號召力和影響力也增強了。

  土地入了托,項目支援多。通過土地託管,村裏土地規模擴大,爭取到萬畝高産創建項目支援,爭取上級資金,修建了360米的沙石路,打了25眼機井,安裝了4台變壓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