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行走的方式重溫

  • 發佈時間:2014-09-15 04:33:35  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來到蘭州,吃了一碗正宗的蘭州拉麵,才真正感受到它背後的味道、歷史,還有蘭州人的精神。”

  “從舞檯燈光到舞蹈表演,《大夢敦煌》的專業程度不亞於百老彙的製作水準,更大大優於在香港進行的歌舞表演。”

  “若非親眼所見,我想我不會相信在甘南這樣的地方會有這樣的草原。”

  ……

  這一句句發自內心、充滿情感的肺腑之言,來自香港20名傳媒學子采寫的、刊載于香港《大公報》8月份的系列報道。

  這些報道刊發後,香港《亞太日報》轉發系列報道的全部稿件和圖片,新加坡《聯合早報》跟蹤報道了活動有關情況……

  香港學子緣何千里迢迢來到甘肅,香港媒體緣何如此關注甘肅,他們采寫的稿件又緣何引起強烈反響?

  緣起:追隨先輩腳步行走西部

  這一切,還得從媒體從業者所熟知的一個人——中國傑出的新聞記者范長江説起。

  1935年5月,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社旅行記者的名義,開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從上海出發沿長江西上,經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肅岷縣等地,兩個月後到達蘭州;(轉3版)

  (接1版)在蘭州稍事休整後,范長江又向西深入敦煌、玉門、西寧,向北到臨河、五原、包頭等地進行採訪。

  范長江這次歷時10個月、行程6000余裏的西部之行是一次創舉,也是他的成名之舉。

  沿途,他寫了大量旅行通訊,既真實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又對少數民族地區有關宗教、民族關係等問題作了深刻的表述。

  難能可貴的是,以文化教育內容範疇見長的范長江首次以寫實筆法,將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和蹤跡傾注筆端,陸續發表于《大公報》。這些帶著真情實感的報道一經見報,便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大公報》的發行量也陡增。

  不久,這些通訊被彙編為《中國的西北角》出版。這本書出版後,一度出現讀者搶購潮,“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而續購者仍極踴躍。”接著數月,此書又7次再版,一時風行全國。

  范長江西北之行讓他一舉成名,回到天津後他被《大公報》社聘為正式記者,又接連寫出“從嘉峪關説到山海關”“百靈廟戰後行”“憶西蒙”等著名通訊。

  為紀念范長江,從今年開始,《大公報》啟動“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活動,每年組織一批香港傳媒院係學子重走當年范長江“中國的西北角”採訪之路,為香港學子提供實習、體驗、感受和成長的機會。

  這一活動受到香港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在6月23日,《大公報》借創刊112週年慶典之機舉行的“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授旗儀式上,除《大公報》董事長兼社長姜在忠授旗外,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和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領導也出席了授旗儀式;唐英年、王敏剛等香港知名人士則給予積極支援。

  這一活動也得到了香港師生的積極響應,許多學生踴躍報名,有的甚至放棄原定的暑期安排。最後,從眾多報名者中挑選出了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香港樹仁大學、香港教育學院、香港恒生管理學院等7所院校的20名學生參加了此次活動。

  重溫:港人視角講述內地故事

  甘肅曾是范長江當年西北之行走過路段最長、區域最廣、寫過文章最多的地方;甘肅哈達鋪作為決定紅軍命運的重要決策地和長征勝利的“加油站”,也早與《大公報》結下不解之緣……

  將甘肅作為“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活動的首站,順理成章。

  8月4日上午,“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在蘭州舉行出發儀式。省委宣傳部副部長范鵬、省委外宣辦主任梁和平與大家親切交談,為大家鼓勁加油、激發士氣。

  此後,這20名香港傳媒學子分兩組,沿著范長江西行足跡進行採訪,親身體驗絲路甘肅的獨特魅力,真切感知華夏文明的厚重歷史。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青年工作部專門發來賀信,稱“范長江行動”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創舉,衷心希望重走范長江之路的香港傳媒學子,能夠像范長江那樣一邊行走,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寫作,在甘肅之行中收穫豐厚的人生體驗。

  香港學子不負厚望,歷時15天,共采寫稿件200余篇,在《大公報》“范長江行動”專欄推出25個整版,集中刊發沿途採訪的有關甘肅最為鮮活的報道。

  這些報道以港人視角,講述內地故事,展現多彩隴原。

  8月8日,在張掖舉行的絲綢之路馬文化産業國際論壇上,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圍繞絲綢之路經濟帶對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以及文化交流在實現國家戰略方面的重要作用發表講話,香港學子聽得群情激昂,紛紛要求採訪連輯部長。

  連輯愉快地接受了採訪,一一回答學子提問,虛心接受學子意見。連輯部長的坦誠與務實,給香港學子留下了良好而深刻的印象。《聯合早報》對此評論説,香港學生就甘肅景點管理不善的問題提問省委宣傳部部長連輯,部長不僅沒有回避,承認存在的問題,還分析了存在的原因,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收穫:親歷甘肅體驗隴原巨變

  79年前,范長江眼裏的西部經濟衰敗;79年後,香港學子眼中的西部蒸蒸日上。

  行走在絲路重鎮蘭州,吃一碗“一清二白三紅四綠”的正宗牛肉麵,聽著黃河水車“吱吱呀呀”的“搖籃曲”,看一台經典舞劇《大夢敦煌》……香港學子對蘭州有了全新的印象:“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當地積極開發新區拉動經濟發展,百姓生活悠閒自得。”同時,又不忘思考:“從香港學子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看到西部發展面臨的一個大挑戰: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

  《大公報》實習記者朱啟軒在“蘭州人一天從拉麵開始”一文中寫道:“蘭州拉麵的麵條,由選擇麵粉到揉搓麵糰,以至於拉麵都大有講究……這份牛肉麵,不單只是一碗簡單的牛肉麵,而是代表蘭州的獨特味道;始創于1915年的拉麵不僅把歷史和現今連接起來,長長的麵條,更猶如蔓延萬里的絲綢之路,把東西文化連接起來,讓外面的人更加熟識蘭州!”

  20名香港學子分別沿河西走廊方向經武威、張掖、酒泉、嘉峪關、敦煌和甘南、隴南方向經臨夏、康樂、臨潭、卓尼、岷縣、宕昌、舟曲、定西兩條線路,行走在隴原堅實的黃土地上,親身感受到甘肅的深厚文化底蘊、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抵達臨夏時,《大公報》實習記者譚之穎被精美的臨夏磚雕所吸引,了解到“臨夏磚雕文化已變為體現漢回融合文化的獨有藝術風格,讓源於漢族的文化圖騰呈現在回族的穆斯林建築和民居中”時有感而發,在“臨夏磚雕見證民族融合”一文中寫道:“《大公報》著名記者范長江當年在臨夏採訪時,因當地回民與漢人就食水分配問題和種族問題引起不少衝突,採訪時,亦受到不少回民的側目和蔑視。今日,記者再訪臨夏,回人親切的笑容、熱情的招待,讓記者感受到和平之花已在他們心中綻放。”

  參加“香港傳媒學子西部行”的學生大多數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對內地尤其對西北地區的了解少之又少,在他們的想像中,西北地區很落後也與現代文明離得很遠。

  真正踏上隴原這片神奇的土地,給了他們太多的“想不到”。

  《大公報》實習記者黃靜怡説:“甘南這個地方之前從未聽過,我想像它應該是落後的、荒蕪的。來了兩天之後,發現人來車往,不是荒蕪,反而有點熱鬧的感覺。”她在“甘南,一片神奇凈土”中寫道:“雖然農戶家頗為簡陋,但屋子旁邊就是一望無際的高山和草原,對他們來説,可能再平凡不過,對生活在高樓大廈密布的香港學生來説,這些風光根本難以找到。”

  在武威,香港學子驚訝地發現,作為古絲綢之路要衝,武威名勝古跡眾多,雪域高原、綠洲風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交相輝映。

  在張掖,他們發現“千年文物大佛寺保護重原味”;在卓尼,他們對著藏族同胞 “宮廷服飾配牛仔褲”的著裝猛按快門;在宕昌,他們看到政府借電子商務致力扶貧;在舟曲,他們看到大媽們在政府廣場歡快起舞……

  13天,香港學子看到大漠孤煙的雄渾壯觀、看到敦煌飛天的靈動曼妙,吃了蘭州拉麵、品過葡萄美酒,正如香港城市大學吳涵宇所言:“這片神秘而蒼涼的土地留給我的,是無盡的感動。”

  13天,即使每天的行程滿滿噹噹,香港學子連甘肅的一半都沒走完,就像香港恒生管理學院柳嘉玲寄給朋友的明信片上所寫:“有機會請到中國西部一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