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30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再生水稻:種一茬收兩季

  • 發佈時間:2014-09-15 02:31:3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水稻還能再生?再生出來的稻子好吃嗎?産量怎麼樣?恐怕很多人對再生稻了解甚少,當聽到再生稻時都會産生諸如此類的疑問。

  “再生稻是水稻的一類品種,其特點是在一季成熟之後,大約只要割稻株的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下下面的1/3植株和根系,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子。”這是百度百科給我們的答案。本期《前沿》帶您走進種出再生稻“世界冠軍”的福建省尤溪縣。

  本報記者王瑜繆翼

  一次播種,兩季收成!在我國再生水稻主産區福建省尤溪縣,記者了解到,水稻不僅可以再生,還創出了百畝示範片2000年~2013年連續14年平均單産超1300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産495.63公斤)的紀錄。

  1998年以來,中科院院士謝華安及其團隊在福建省尤溪縣開展再生稻技術攻關。如今,每到水稻生長季,謝華安至少每個月還要去尤溪一次,走進試驗田看品種,摸摸稻穗,數數穗粒。

  “多年實踐表明,再生稻作為一種資源節約型、高效型和輕型栽培方式的稻作制度,具有生育期短、日産量高、米質優、省種、省工、節水、調節勞力、提高稻田的綜合生産能力、生産成本低和經濟效益高,能夠避開稻癭蚊等病蟲的危害等優點。”謝華安説,“近年來,南方9省(區、市)借鑒推廣福建經驗,2013年四川種植460萬畝、重慶種植150萬畝,再生稻已成為南方稻作制度和秋糧增收新的增長點。”

  再生水稻,一個特殊的水稻品種?

  “你若有出息,割過的稻樁也會長穀子。”這是尤溪縣民間流傳的一句俗話,表達父母的“恨鐵不成鋼”。如今,隨著現代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割過的稻樁長穀子已不再是難事。

  “再生稻就是利用收割後稻樁上存活的休眠芽,在適宜的水、溫、光和養分等條件下,萌發成為再生蘗,進而抽穗成熟的水稻,實現‘讓割過的稻樁長稻子’。”謝華安的助手、福建省農科院張建福博士介紹,“再生稻適宜在我國南方單季稻區種一季光溫資源有餘,而種雙季光溫資源不足的稻田種植。”

  為了挑選出更適合作為再生稻的水稻品種,張建福可著實吃了點兒“苦頭”。他一個大男人經常要去小賣鋪買衛生棉,並且一買就是一大捆。殊不知,這都是水稻用的。

  原來,水稻的傷流量越高,表明其生命力更旺盛。張建福將衛生棉蓋在割下稻稈的稻樁上,再覆蓋一層塑膠薄膜,過後稱量衛生棉的重量,品質越重的,表明其再生能力越強。

  就這樣,福建省農業部門、省農科院歷經10餘年,選育出了一批頭季産量高、再生力強的主打再生稻品種。“我縣再生稻平均每年播種面積在10萬畝左右,14年(2000年~2014年)累計更換了8個品種,平均2年一個。汕優明86、Ⅱ優明86、Ⅱ優航1號、Ⅱ優航148和Ⅱ優航2號等,都是精挑細選出的適應本地生態、適宜做為再生稻栽培的品種。”尤溪縣高級農藝師張上守説,“2010年,西城鎮麻洋村農戶曾繁輝種植的‘天優673’,經農業專家現場實割0.1065畝測産,結果幹谷畝産達601.8公斤,打破了再生稻再生季2005年創下的587.6公斤的單産世界紀錄,這是尤溪縣第7次刷新再生稻再生季單産世界紀錄。”

  不同品種,再生能力有多大差異?

  8月中旬,記者在尤溪縣再生稻對照試驗田看到,有的品種有半人多高,稈粗葉壯,穗粒飽滿得壓彎腰,而有的品種則分蘗稀少,莖稈匍匐在地,已經乾枯,更別講産量了。這就是再生能力的差別嗎?

  “是的。雖然理論上水稻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品種的再生能力差別非常大。”走到一叢分蘗特別濃密的田塊前,謝華安一邊蹲下查看水稻的分蘗數和節間距一邊解釋道,“頭季靠大穗,再生季靠多穗,你看這個品種,頭季10穗,再生季18穗,比例達到1:1.8,説明它的再生能力非常強。”

  為了找到頭季和再生季穗數比達到1:2的品種,福建省農科院2003年在尤溪縣梅仙鎮下保村建立了1010畝品種篩選田,每年栽種的水稻品種在70個以上。“有我們的品種,也有別人的品種。”謝華安像介紹自己的孩子一樣向記者介紹,這個是福建農科院的品種,這個是華中農大的品種,這個是華南農大的品種……看到長勢特別好的品種,他總會忍不住拿起電話給培育這個品種的專家報喜。

  篩選出的品種,在示範推廣過程中表現優異。尤溪縣麻洋村科技示範戶曾繁輝從1992年開始種植再生稻,品種從汕優63、Ⅱ優明86、Ⅱ優航1號到Ⅱ優航2號更換了好幾茬,分別創出了2004年頭季971.9公斤和2010年再生季601公斤兩個高産紀錄。去年頭季又是大豐收,他特意留了一把水稻等著謝華安來看一看。

  “種雙季稻,一般在7月中旬的酷暑天就要‘雙搶’了,搶收了頭季稻還要搶種晚季稻,非常辛苦。並且雙季稻割稻之後還要重新插秧、扒壟,工序比早季一樣不少。”曾繁輝給記者對比道,“再生稻是一次播種、兩季收成,上午剛割頭季稻,下午就長高一釐米,3天后田裏全綠了,不用再育苗、插秧。現在1個工150元~200元,一畝省7.5個工,算下來每年能節本增效近1000元。”

  品種推廣,還需要解決哪些問題?

  發展再生稻是確保我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我國南方稻區1.6億畝單季稻田中,有5000萬畝適宜種植再生稻,如能進一步開展再生稻高效生産模式關鍵技術研究,並進行整合示範推廣,將單産逐步提高到福建省尤溪縣目前的水準,每年可為國家新增稻穀200億公斤,這對僅佔世界耕地7%,佔世界人口22%的中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天到晚地裏流大汗,也就是幾十元,哪來的積極性?”謝華安告訴記者,“過去,再生稻在生産上的主要技術瓶頸是不能實施全程的機械化操作。”

  據謝華安介紹,機收後的稻樁高度不足33釐米,對於出芽很不利,而且收割機履帶較寬,割後所有稻樁一律倒下,再生季的産量將會大打折扣。2009年,傅廷棟、謝華安兩位院士牽頭“再生稻高效模式關鍵技術”課題,組織南方各省農藝與農機專家協作攻關,設計研製窄履帶收割機,篩選生育期短、適合低留樁的良種,研究低位芽萌發機理和配套栽培技術。同年,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鎮開展低留樁再生稻機收試驗(通常收割機留樁高度低於15釐米,而傳統再生稻留樁高30釐米~40釐米,60天后第二次收割),頭季收割後80天,每畝再收稻穀300公斤;2010年~2011年,沿海發達地區福清市江鏡鎮,試驗機收再生稻平均畝産136公斤和153公斤,全年每畝增收500元。現在,機收再生稻受到越來越多種糧大戶和農業企業的青睞。2013年福建省推廣機收再生稻2萬畝,福清市佔6500畝;2014年福建計劃推廣機收再生稻10萬畝。

  “除了在機型上要改進,我們將繼續研究適合低樁機收的再生稻新組合。”有謝華安和他的團隊孜孜不倦的探索,再生稻終將成“大氣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