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觸摸屏上的“全科醫生”(附照片)

  • 發佈時間:2014-09-14 05:29:50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調查顯示,“移動醫療”或者“移動健康技術”未來將成長為一個新的百億美元級市場,傳統的健康觀念和醫療體系,都可能會被掌中的手機徹底顛覆。預計到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的市場規模,可能會超過250億美元。

  自我管理健康狀況

  從2013年開始,各類與健康管理相關的智慧終端開始在都市人群中流行開來,不少人的手腕上開始出現樣式古怪的手環,有的像是簡單的手錶卻沒有指針,它們可以讓你隨時掌握自己的脈搏、血壓,一天中消耗了多少熱量、是否完成了每天的步行里程……這類應用已經多到讓人眼花繚亂。從2001年開始,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的網站上就出現了一份關於移動醫療技術的指導手冊,並在2013年大幅更新。這份指南將移動醫療這一領域劃分為幾個大類,排在最前面的一大類,便是幫助用戶進行健康狀況自我管理。吃的東西有多少熱量?運動是否足夠?睡眠是否良好?只要選擇合適的智慧手機應用即可。

  一些應用能根據自身的運動速度來判斷出用戶是在散步、跑步、騎自行車還是乘車,並算出他們消耗的熱量;有幾種應用能根據用戶拍攝的食物照片來分析食物熱量,幫助使用者控制飲食;當然,還少不了一大批為用戶定制運動建議的應用。現在,這類應用的目標從物理世界轉移到了心理世界:英國一家創業公司開發出了獨特的演算法,能根據人們説話或使用手機輸入文字時的模式變化,判斷使用者當前承受的壓力水準,繼而提供相應的建議——哪怕是最會察言觀色的管家也做不到的事,小小一部手機卻能做到。

  如果配合一些額外的工具,手機還能做得更多。借助手機攝像頭和閃光燈來自我檢測心率的應用早已出現好幾年;如果搭配一點其他設備,就能測量自己晚上小酌一杯之後是否還能開車——只需要在手機的耳機介面上插上一個與Zippo打火機差不多大小的小設備,再向裏面吹一口氣,就能檢測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要找代駕還是自己開車,一眼就能判斷……這款設備已經通過了美國食品及藥品管理局的認證,而類似的這樣的設備和應用只會越來越多。

  打破常規診斷模式

  最新的統計顯示,在全球最常用的兩種智慧作業系統平臺上,已經有了10萬種以上與健康醫療相關的應用,下載次數超過千萬……而這還只是一個開始,從今年起,人們將會看到它們的迅速發展;而到了2015年,全球主動使用某種類型醫療應用的用戶數量,將會突破5億大關。

  對於身體基本健康的普通人來説,也許只靠智慧手機,就差不多足夠跟蹤管理自己的健康資訊了。但是世界上還有許多人正在遭受疾病的折磨,他們需要更多檢測技術和輔助工具。傳統的檢測需要專業設備和專業人員——而這意味著時間成本以及各種麻煩。一些創業企業敏感地抓住了這個潛在市場,開始設計更多可以與智慧手機結合在一起的硬體設備,以此來減輕醫患雙方的負擔。

  首先打響的是對慢性病檢測的戰鬥——特別是糖尿病或慢性心臟病這類需要長期持續觀察的疾病。美國iHealth公司開發了一款智慧血糖儀,外觀像是拉長了的蘋果滑鼠,它獲得了2013年的設計大獎紅點獎。這款血糖儀除了能夠記錄分析血糖數據之外,可以以藍芽方式與蘋果公司的設備同步,給患者提供建議,以及隨時將檢測結果發送給醫生。

  醫藥巨頭強生公司也做了一款類似産品。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移動醫療這一新的紅海市場,新玩家並不限于傳統的健康醫療服務提供商:谷歌收購了幾家健康數據監控平臺;日本最大的移動運營商和歐姆龍公司成立了合資企業,專攻移動醫療領域;一些老牌研究所和大學也對這一産業萌生了興趣,開發出多種多樣的移動檢測技術。德國著名的夫瑯和費研究所開發出了一體化生活輔助解決方案,整合了三種感測器,能夠檢測葡萄糖、乳酸鹽、膽固醇、心率和動脈血氧飽和度等生理指標,並把這些數據直接傳送到醫院的伺服器中,交由醫生作出診斷。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開發了能夠準確檢測尿蛋白的小型設備,只需要放入尿液樣本,就可以在手機螢幕上顯示檢測結果。這類手術的出現,對那些需要經常進行檢測的慢性病患來説,不啻是一道福音。

  病人在家自我檢測,醫生遠端診斷的模式,可能會逐漸成長為常規診斷模式。而對於偏遠和不夠發達的地區來説,以便攜的移動設備來為病患檢測,可能會是最可行的方式。美國鹽湖城的一家創業企業開發了攜帶型的甲狀腺功能檢測工具,只需要20分鐘和一部安裝了相應應用的智慧手機,即可測出血液中相關激素的水準——而傳統的檢測方式需要幾天時間。澳大利亞的一個創業團隊不久前開發出了一款手機聽診器,只需要連接在手機上,父母就可以判斷出幼兒是否患了肺炎。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可以連接在手機上的移動超聲成像設備,做一次超聲成像變得輕而易舉……

  將來的移動醫療産業,可能會以銷售硬體和服務為主,並且逐步整合到現有醫療保健體系之中:大量檢測與醫療建議都可以通過手機獲得,而電子病歷的整合統一也將水到渠成。雖然如此,但若是希望移動醫療能夠取代傳統醫療,恐怕還不夠現實—事關生命,不可等閒視之。正如一名合格的醫生需要大量理論與實踐的長年培養一樣,移動醫療應用與工具也需要反覆測試與驗證。

  宋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