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刪掉的古代經典
- 發佈時間:2014-09-12 04:35:57 來源:西安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何
要刪
對於為何要刪除這8首古詩,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語文教研員薛峰回應説,“以往在課堂學習古詩時,學生不僅要面對生字,還要學習大量文學背景知識。”他舉例説道,比如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學生就要接觸到鸛、渙等比較難的生字,老師往往還會補充不少關於朝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等文史知識,家長也往往會讓孩子進行背誦、默寫,無形中加重了孩子的負擔。
如今古詩從課本轉移到磁帶,就是為了讓學生不用費力認字,而是通過優美的誦讀,領略古詩的音韻美。
8首古詩
退出課本
今年9月,據媒體報道,上海市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新版語文課本中刪去《尋隱者不遇》《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在家長圈和網路上引起巨大反響,不少網友在為這項減負舉措叫好的同時,也質疑“為何不讓小學生學古詩”。其後,上海市教委回應,8首古詩退出一年級語文課本,目的是為小學生減輕識字和背誦的壓力,但在小學一年級的聽力磁帶中仍保留了這8首古詩。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作者:唐代詩人賈島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唐代詩人王之渙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作者:唐代詩人李白
《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作者:唐代詩人王維
《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作者:唐代詩人白居易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作者:唐代詩人柳宗元
《梅花》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作者:宋代詩人王安石
《憫農二首》(其二)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唐代詩人李紳
有必要保留經典古文
上海的小學一年級新版教材刪掉了舊版本中全部8首古詩,頗受爭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朗朗上口的詩句居然從課本中消失了,同時被刪的還包括《登鸛雀樓》《夜宿山寺》《江雪》等經典之作。
專家表示,要學好語文就要從它的根源即古文、詩歌學起,這是具有一定道理的,刪掉實在可惜。像《登鸛雀樓》《江雪》這類詩詞幾乎人人兒時都曾學過,通俗易懂,如今也都會吟誦,可見這類刪掉的詩歌也並不難,堪稱經典中的經典,學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007年,部分高中語文課本刪除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伶官傳序》《病梅館記》等多篇古文名作。
對於經典課文一一被刪,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辦公室工作人員曾表示反對,把這類經典古詩詞刪去,會讓青少年離過去的歷史越來越遠。正因時代走遠,才更有必要保留這類課文。
于丹:去掉就是減負?
“現在我們總説給孩子減負,是不要做填鴨式的灌輸。不要覺得背古詩詞是負擔,只要讓孩子玩著學,這些東西絲毫不是負擔,他都會非常喜歡。”于丹告訴記者。
姥姥對於丹的教育方式如今也延續到于丹對自己子女的教育上。她的孩子自小時一兩歲起便開始背詩,其中當然免不了背錯詞、釋錯義的時候,于丹對此卻不以為意。“小孩子背詩詞,不見得非要讓他理解,只要能讀出韻律之美就足夠了。你要允許他‘胡説八道’,允許他隨便解釋,你要跟他一起玩。”于丹告訴記者,自己的孩子自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背誦諸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難》這樣的長詩,而于丹不苛求的教育方式則最大限度保留並且延續了孩子對於詩歌的熱愛。
于丹並不認為,我們的課本去掉了古詩詞就可以給小孩子減負。“讓小孩子熟悉韻文,在音階的跌宕中去觸摸母語,在對母語的情感依賴中逐漸理解內涵,這就是中國人激活自己血液中文化基因的道路。小學生多接觸些古詩詞,以後會看見它的好處。”于丹最後説。
請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
昨天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請呵護孩子們的文化基因》一文。原文節選如下:
在基礎教育中被疏離于中華文化之外的孩子,等於被文化之母遺棄。“無根”,則必有文化抑鬱與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態,坦然自處於世界文化之林?
大約少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樣,無論童叟,都能念誦幾句唐詩宋詞。中秋,李白會浮上億萬國民心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端午是拜祭屈原的詩魂;春節就輪到了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送別,則用王勃來安慰親友,“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從大師到庶民,大都有過小時候被父母摟在懷中,課讀《三字經》《千字文》或淺顯古詩的溫馨記憶。
中國文化就這樣薪盡火傳,浸潤著一代又一代,如同中秋那一縷淡淡的月光,被先人滲入魂靈、攏在懷抱、噙于口角、化作基因,不但入詩入骨入相思,還親切到可以入口入味入肝腸。説咱們是詩國,不算溢美。
要知道,那些美妙蘊藉的詩詞誦讀,不獨培養出中國孩子典雅的表達,更能滋養出峨峨兮若泰山、湯湯乎如流水的文化基因。
所謂文化基因,記錄著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語言、藝術、思想、文化、歷史。一個曾經落後挨打的文化古國,在經濟高速起飛之際,暫時因無暇回顧而失落了國學,或還能理解,但是,當物質生活漸次豐盈,對文化基因的追尋甚至重建,就迫在眉睫,必須從孩子開始。否則,一代在基礎教育中被疏離于中華文化之外的孩子,等於被文化之母遺棄。“無根”,則必有文化抑鬱與惶惑,又怎能以健康包容的心態,坦然自處於世界文化之林?
這些名篇
也退出了
《孔雀東南飛》被撤掉
據青年週末報道,2007年,北京9區縣的高中語文課本大換血,其中,海子詩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替掉《孔雀東南飛》。
對這次教材調整,該教材編委薛川東説,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教材;教材的變化,往往折射著時代的變化。在他們看來,被撤掉的《孔雀東南飛》,雖然講的是夫妻的愛情故事,但主要還是在表現對封建家長專制的反抗。撤掉這篇古文,並不是因為它涉及愛情,薛川東説,在他們的編寫過程中,這一點從來沒有成為一個問題,許多表現愛情的作品文學性都很高,跟中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不違背。
而替補上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2005年的“人教版”語文就選過,北京版的編委們認為這是當代詩歌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應該入選。
在這次教材調整中,在中外當代作品增加的同時,近現代和古代作品的量則相對減少。《觸龍説趙太后》《六國論》《過秦論》《病梅館記》《石鍾山記》《五人墓碑記》《伶官傳序》《項脊軒志》等完整的古文名篇被撤下。
“勾踐”被“荊軻”取代
2009年,據《雲南資訊報》報道,從當年9月1日開始,雲南省高中課改正式啟動。高中入學新生手中,一次性拿到了兩本語文教科書。記者對新舊教材進行比較發現,新教材不僅薄了輕了好看了,一些沿用了多年的課文也改了。
其中古代散文的變動是,《荊軻刺秦王》取代了《勾踐滅吳》。玉溪一中語文老師劉傳實在接受採訪時分析説,這兩篇文章時代背景大致相同,區別在於主人公一為君王,一為刺客。刺客,在當時屬於下層民眾,可以説是不入流的人。史書為這樣的人物立傳,學生們學起來也能接受一種人文教育。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