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熱情再升溫
- 發佈時間:2014-09-11 15:33:33 來源:南寧晚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截至目前,滬深兩市2537家A股上市公司2014年半年報已披露完畢。根據統計,2537家公司上半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36911.54億元,同比增長6.4%;合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12662.46億元,同比增長10.13%。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這樣一份答卷成績看似不俗。然而,細讀報表可以發現,部分上市公司主營業務增長乏力、毛利率不高,但理財投資、委託貸款的規模不斷增長,這部分收益對凈利潤的貢獻有所增強。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熱情持續升溫
從投資樓市、股市到購買理財産品、發放委託貸款,上市公司運用閒置自有資金或閒置募集資金投資已不算新鮮。
同花順數據顯示,2012年,上市公司中有268家累計購買理財産品1922款,合計金額1565.1億元;2013年,有552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5592款産品,合計金額4271.69億元;而僅2014年上半年,已有708家上市公司累計購買8779款産品,合計金額達6158.98億元。可見,上市公司理財的熱情在持續升溫。
上市公司斥鉅資購買理財産品,給公司帶來的效益立竿見影。半年報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上半年共取得非經常性損益(指公司發生的與經營業務無直接關係的收支等)583.82億元,佔凈利潤的比重為4.61%。
另外,部分公司購買理財收益,幫助公司減少虧損。傳統的白酒行業步入下行通道,以酒鬼酒為例,其半年報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4447萬元,公司持有委託理財金額2.54億元,報告期投資收益277.37萬元,一定程度上抵補了公司的虧損。
同花順分析師裴晗表示,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收益,在會計處理上列入“投資收益”科目。“投資收益”佔“凈利潤”的比重不斷上升,有助於公司凈利潤增加或扭虧為盈。
近年來,宏觀經濟整體趨緊,實體經濟收益下滑,“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一般都穩定在5%左右,且風險較小。在風險和收益綜合權衡之下,上市公司青睞理財産品不難理解。”裴晗説。
過度投資理財不利實體經濟發展
上一輪新股發行自2009年6月重啟後,根據同花順數據,截至今年8月31日,滬深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57家,其中858家超募,超募資金4744.89億元,佔全部募集資金凈額43.16%。一方面,在募集資金閒置、暫時無實業可投時進行現金管理,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手握資金,越來越熱衷購買理財産品卻未必是一件好事。
上市公司募集資金屬於産業資本,其之所以能夠上市融資以及再融資,在於有投資者認可的募投項目,而這些項目一般為實體經濟層面。一些上市公司熱衷於投資理財而不是做好主營業務,其給出的解釋是,實業投資回報率持續下降,為美化報表、維持二級市場股價不得已而為之。
短期來看,上市公司熱衷於理財投資,可能為企業創造利潤。但長期來看,過度的理財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掩蓋了企業業績下滑的事實。更嚴重的是,上市公司募資後,放緩或停止原來的投資項目,用大量閒錢去買理財産品,有嚴重不務正業的嫌疑,應引起監管層的重視。
另外,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上市公司主要投向是銀行保本理財産品,但相當一部分都是浮動收益類,預期收益率並不代表實際收益率。而投資于信託和基金的委託理財,可能蘊含的風險會更大。(人民網)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