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轉土地種蓮藕 荷塘裏挖出金娃娃
- 發佈時間:2014-09-11 06:35:53 來源:重慶晨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俗話説“勤勞致富”,但剛剛到了不惑之年的譚桂權,卻對這句老話産生了疑問。祖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中的經濟狀況也沒有什麼改變,而如今,他只需要不到半年時間在地裏勞作,且不用整天守在地裏,他的年純收入卻是普通“全職農民”的30多倍,而這一切都是從他改種蓮藕開始的。
承包70畝土地種蓮藕
在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石家鄉九龍村官田壩,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夢裏荷塘”,蓮藕種植面積達到1248畝,在重慶是規模比較大的蓮藕種植基地。
見到譚桂權的時候,他正騎著摩托車從10多裏外的石龍村趕過來查看荷塘的情況。
譚桂權是石龍村人,2010年開始在九龍村種植蓮藕,70畝土地是他從當地農戶手中流傳過來的。
“當年,鄉政府推廣蓮藕種植,我手里正好有些資金,就決定試一試。”譚桂權説。
2010年之前,譚桂權一直在種植黃連,每年的純收入也能達到10萬元。因為種植黃連要佔用林地,對林地破壞很大,他決定轉行。這時,正好趕上九龍村搞蓮藕試點,譚桂權便投入了15萬元,從璧山引種試種。
“父親當時還勸我説,他看到河南那邊成片的蓮藕爛在地裏都沒人挖,怕我的錢打了水漂,但我覺得值得一試。”譚桂權笑著説。
一年純收入30多萬元
石家鄉為了鼓勵農戶發展蓮藕特色産業,專門從外地請來了技術人員,免費給種植戶做技術培訓。很快,譚桂權就掌握了其中的規律。種植蓮藕第一年,譚桂權粗略算了一下收入,竟然不比種植黃連少。
“種黃連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早起晚睡,守在地裏,人也得不到休息。可是種蓮藕,除了採挖,平時也就除除草、打打藥、上些肥料,一年最多也就不到半年時間用在地裏,而且不用時時刻刻都守在地裏。”譚桂權説。
經過了前一兩年的穩定期,現在譚桂權的蓮藕每年收成都不錯,畝産能達到4000斤。
石家鄉鄉長向雲憲介紹,九龍村整體海拔在1200米左右,這裡的蓮藕成了錯季産品,每年3月到6月是採摘期和銷售期,等這裡的蓮藕賣完了,低海拔地區的蓮藕剛剛可以採挖。如此一來,這裡的蓮藕都能賣個好價錢,每斤要貴5角到1塊錢。
譚桂權説,他每畝蓮藕一年的純收入有5000元左右,70畝地的年純收入就能達到30多萬元。
明年準備投資開農家樂
看著荷塘裏的荷葉,譚桂權是真心高興,不僅賺到了錢,每年還多出了很多空閒時間。
他説,除了需要照顧蓮藕的半年時間,另外的半年時間,他就到工地上打些零工,或者給別人幫幫忙,也可以陪家人。近兩年,他每年都安排一家人到外面旅遊。“一年最少也要出去玩兩次。以後我們還準備走些遠的地方,讓孩子多到外面長長見識。”譚桂權説。
雖然生活好了,可是譚桂權並沒有想著一味地享受。他説,明年打算再流轉一些土地,除了擴大蓮藕種植規模,他還想開一家農家樂或者承包個賓館。
“有很多人來看荷花,鄉里也在打造鄉村旅遊基地,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機會。”譚桂權説。
“再也不用兒子給生活費了”
向雲憲説,石家鄉像譚桂權這樣種植規模在50畝以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更多的人則是把土地流轉出去,收取土地租金,然後再到蓮藕地裏幹活賺錢。
64歲的冉斌成是九龍村的農民,一兒一女都不在身邊,以前老兩口只是靠地裏種植的包谷、稻子和兒子給的生活費度日。4年前,冉斌成把家裏2.7畝的土地都流轉給了種蓮藕的大戶,然後再到地裏給別人打工,空閒時間還到鎮上、縣裏找些其他活路做。
“原來我種糧食,好的年頭,每畝也就收入500塊錢左右,碰上收成不好,就少得可憐,每年還要靠兒子支援幾千塊生活費。”他説,將土地流轉之後,現在每年都能收入萬元左右,不僅翻新了房子,還添置了冰箱和太陽能熱水器。“現在再也不用兒子給我生活費了!”冉斌成高興地説。
相關新聞>
石柱發展特色農業 每人平均年純收入近8000元
相關新聞>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能讓老區農民脫貧致富,石柱下大力氣,根據自身的特點,發展特色效益農業,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據介紹,石柱農業圍繞“四個定位”,打“特色”牌、走“生態”路,上下聯動,齊抓共管,“3+7”特色産業加快發展,加快武陵山區特色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縣建設步伐。2013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産值30.5億元,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7765元。
據了解,目前石柱全縣已建成辣椒、馬鈴薯、黃連和畜牧科學院武陵分院等4個研發中心、7個特色産業專家大院、7個市縣級種子種苗場和一批縣鄉良種繁殖推廣基地,幾大産業良種繁育體系有效推進,整合了“一項産業+一個部門+一個科研團隊+一批技術人員”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主導産業標準化生産配套技術普及率達到80%,有力保證了特色産業發展的源頭供給和優勢特色品種的市場競爭力和推廣力。
本組文/重慶晨報記者 王寒露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