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浙江大學:弘揚求是創新魂

  • 發佈時間:2014-09-10 05:52: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在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官方微網志近日發起的“校歌我點讚”活動中,浙江大學的文言校歌榮獲“最受網友歡迎的高校歌曲TOP10”之首。校歌記載了這所創辦于1897年的著名學府的悠久歷史,而“求是創新”四個大字的校訓則凝練了建校117週年的浙江大學的精神脊梁。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浙大從1937年11月開始從杭州西遷,先後經浙、贛、湘、閩、粵、桂、黔等7省區,行程近2600多公里,于1940年初,到達貴州湄潭,並在那裏堅持辦學長達七年之久。這段波瀾壯闊的舉校西遷史被彭真稱為“文軍長征”。

  在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何亞平看來,“求是”校訓的確立,是浙大西遷過程中最重要的歷史事件。“它既是對從求是書院到國立浙江大學歷史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幾代師生優良校風、教風與學風的凝練與昇華,更是在抗日國難當頭時,竺可楨校長率領浙大師生和家屬舉校西遷,歷經艱辛而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概括與總結。”何亞平表示,“求是”校訓的核心,就是竺可楨所再三強調的“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的科學精神。竺可楨十分推崇王陽明“無心同異,惟求其是”的信念,他還強調“本校推原歷史的淵承,深維治學的精義,特定‘求是’二字為校訓”。

  1979年,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兼浙江大學校長的錢三強院士,最早提出要繼承和發揚“求是”精神,同時要培養和鼓勵“創新”精神。他指出,“從我們現在的情況和將來的任務出發,僅做到‘求是’就不夠了,要特別提倡在‘求是’的基礎上‘創新’。”而路甬祥院士擔任校長後,進一步強調“求是係治學之本,創新乃科技之源”,並在1988年5月5日召開的校務會議上,決定以“求是創新”為新時期浙大校訓,賦予“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時代內涵。1998年,同根同源的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4校合併組建成為新的浙江大學後,依然以“求是創新”為校訓。

  誕生於西遷途中的浙大校訓,是其不斷壯大發展的魂魄。而從求是園中走出去的莘莘學子,每每談起母校,總會談起校訓的影響。作為一名在浙大度過7年青春歲月的求是學子,胡欣有幸入選由團中央、教育部共同主辦的“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第十二屆研究生支教團,並在浙大的第二故鄉貴州省湄潭縣誌願服務一年,對於“文軍長征”和求是精神,有一種特別的、莫名的情愫。

  如今,胡欣已經從浙大畢業走上工作崗位,但“求是創新”的校訓早已在她心中刻下深深烙印。“作為一名公務員,時常想起竺老校長説的‘只問是非,不計利害’,深知要服務於一個更大的使命,而不僅僅是為了‘小我’而工作。”胡欣坦言,充分利己最多只能算是謀生,而利他奉獻才能成就事業與人生。

  在浙江大學,西遷文化已成為校園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每每新生入學時,上的第一堂課就是參觀校史館,學校也常常會組織學子重走當年的“西遷路”。而紫金港校區門口的石碑上竺可楨校長著名的兩個問題“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依然時刻警醒著浙大學子常常不斷鞭策自我。或許,“求是創新”校訓的根基和魂魄也藏在對竺校長問題的回答之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