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頻並購後上海醫藥混改如箭在弦 高管激勵先行
- 發佈時間:2014-09-09 09:0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非公資本的過早介入,帶著更直截了當的功利性,不利於研發製造的推進。如果資本一邊倒的傾向於分銷領域,研發業務將會很快萎縮。”
理財週報見習記者 徐唯佳/上海報道
8月初,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式鳴槍,面對國藥集團被欽點的局面,向來對政策高度敏感並積極回應的上海國有藥企似乎也到了箭在弦上的時刻,而叫囂多年的上海醫藥(601607,股吧)在國企改革的執行力上一拖再拖。不過在披露今年上半年財報時,公司高層終於表態公司內部已做好準備,有望在年底交出答卷。
而與深化國企制改革相呼應的股權激勵政策也將為公司的整體行銷計劃帶來新的活力,進一步擴大分銷業務的範圍和能力也是上海醫藥為配合該項政策落地所做的務實準備。
連連收購後的漸進性擴張
從公司的上半年財報中可以看出,藥品分銷佔公司主營收入的87.49%,與藥品和製造和零售相比,分銷是維持上海醫藥業績的最重籌碼。不過從市場的整體規模來看,公司長期以來匍匐于華東地區,在佔全國40%的市場份額中,華東地區就劃去了18%,而這18%中,54%均來自上海地區。可見,地域的局限性是公司急需突破的瓶頸。正因此,加速而來的收購方案也將延伸地域的願望展露無遺。
上半年來,公司先後收購或增持了多家藥品分銷企業,地域橫跨西北,華北和華南等地,為拓展醫藥分銷網路佈局。上海醫藥下屬全資控股子公司上藥科園信海醫藥有限公司出資53790萬元向內蒙古億利能源(600277,股吧)股份有限公司收購北京信海豐園生物醫藥科技發展有限公司50%股權、陜西華信醫藥有限公司70%的股權以及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市億利醫藥有限責任公司100%股權,與此同時,還擬出資5059萬元向陜西華信管理層收購陜西華信15%股權,最終獲得山西華信醫藥85%的股權。
而這些收購的標的將會為上海醫藥帶來什麼呢?
記者從一位券商分析師處了解到,北京信海豐園主營高值耗材的經銷。代理強生、辛迪思等品牌,包括強生脊柱係類、關節系列和CORDIS耗材等,下游客戶包括約500家二級經銷商和15家醫院等,區域主要集中在河南、北京、江蘇、上海、吉林和黑龍江。公司2013年收入22.11億元,凈利潤為4487萬元,同比增長9%。上海醫藥將通過子公司上藥科園對公司的持股比例從50%提升至100%,除了對地域的擴張之外,也出於對其主營業務的看好。醫用耗材項目正是目前上海醫藥的分銷産品中較少涉及的品類,增持之後,不僅擴大了公司在華北的影響力,同時也豐富了産品線。
而選中陜西華信和鄂爾多斯億利醫藥則是因為,兩家公司均為區域性醫藥流通大型企業。陜西華信以代理進口合資藥品為主,是葛蘭素、賽諾菲、輝瑞、拜耳、上海羅氏、諾華、阿斯利康、上海強生、上海先靈葆雅、通化東寶(600867,股吧)等國內外藥業巨頭在西北的最大分銷商。其下游客戶包括陜西省內近百家醫院及300余家藥店等,分銷區域主要集中在陜西省內。該公司2013年收入14.48億元,凈利潤為2122萬元,2012年、2013年凈利潤增速分別為16%和12%。上海醫藥獲得其85%的股權,意味著它將握有上述大型藥企的核心業務;而鄂爾多斯億利醫藥經營業務涉及醫院純銷、基藥配送、麻藥配送、商業分銷、藥房託管等,經營區域主要集中于鄂爾多斯市。該公司2013年收入5.79億元,凈利潤為415萬元。
並購之後,必將迎來整合。在豐富了産品線之後,上海醫藥將在心血管風濕藥品,麻醉藥品以及OTC藥品搭建行銷團隊。而在完整了經銷品類和經銷區域之後,也為國企改革將實施的細分政策鋪路。上海醫藥之前的行銷策略基本已形成了密閉迴圈,市場份額,銷售體系和産品都比較固化,如果市場不拓寬,未來的國企改革將很難推進。
股權激勵及國企改革
上海生物醫藥行業協會表示,國有藥企的改革近三年中是最重要的關鍵期,而根據上海市委頒布的《關於推進本市國有企業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若干意見(試行)》方案中,也力推整體上市的企業集團實行股權激勵。上海醫藥無疑將成為率先啟動股權激勵改革的國企,而這與國藥集團力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所區別。
股權激勵更注重內部機制的調整,而混改則更看好外部資本的干預。這其實也能看出保守和激進的兩派作風。顯然,非公資本的介入將會更強勢的推動改革的力度,甚至有可能會顛覆原先國企的運作模式。國藥集團之所以更傾向混改制,是由於其下屬子公司國藥控股的成功先例,在與復星藥業合作之後,國藥控股實現了赴港上市和凈利潤的飛速飆升。
那麼同為藥品流通行業的上海醫藥為何會選擇保守的方式呢?
一方面與上海的政策有關,另一方面也與藥品的特殊行業有關。由於上海醫藥除了做藥品分銷之外,還與上實集團合作打造了藥品研發,製造業務。儘管該項業務在整體的業績中佔比不到三分之一,但卻是上海醫藥想要打造的藥品産業鏈中不可缺失的上游産業。“非公資本的過早介入,帶著更直截了當的功利性,不利於研發製造的推進。如果資本一邊倒的傾向於分銷領域,研發業務將會很快萎縮。”一位醫藥PE人士向記者談出自己的觀點。
“不過,公有資本逐漸弱化,甚至退出是未來國企改革的大趨勢,只是時間問題。由於醫藥企業的行業特殊性,選擇先由內部調整,再迎接非公資本是比較穩妥的選擇。”上述人士繼續向記者表示。
而如此頻繁和大規模的並購恰是為股權激勵帶來刺激源。由於早前公司曾內部推行過兩組針對高級管理人員的薪酬激勵方案,一種方案是超額利潤分配製度,即由董事會確認的三年計劃以及滾動考核計劃,超額完成的這部分經營利潤在董事長、總裁、董秘等高級別管理人員中分配,使得股東利益和管理層緊密掛鉤。另一項方案從單一利潤驅動改為基本薪酬、績效薪酬加上任期內目標達成後獎勵薪酬的“三合一”薪酬激勵。但針對高管人員的薪酬激勵變化,與國資改革定義中受惠範圍更廣的股權激勵的初衷大相徑庭,並未有落實到中層管理人員的層面。
而並購後,公司的業務範圍打開了新局面,為建立具有競爭力的市場化的激勵考核體制帶來幫助,也能進一步激發中層及底層企業員工的積極性,這也是公司總裁左敏迫切想要看到的方向。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