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每戶少花2.5萬抱團“省”出來的彝家新寨

  • 發佈時間:2014-09-09 07:34:34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峨邊縣彝家新寨“五戶互助、十戶聯建”機制調查

  □本報記者 李淼

  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是彝族群眾多年的夢想。

  目前,新建彝家新寨每戶成本在10萬元左右。儘管政府每戶補貼3萬元,但對於經濟較為落後的彝族地區來説,仍有部分農戶擔心舉債建房造成返貧。

  新房夢如何圓?峨邊縣靠群眾智慧,抱團建房,大幅降低成本,“省”出一棟棟新居,為如何更好地建設彝家新寨闖出一條新路。

  樣本點擊

  “抱團”助成本大大降低

  8月27日,峨邊縣新林鎮麻柳村3組。

  村裏卡車來來往往,攪拌機不斷轟鳴,連七旬老人和十多歲的娃娃,也搬磚運沙忙不停。是什麼讓麻柳村全民積極行動起來建新居?

  答案是省錢,而其中的秘密則緣于該村今年5月啟動的“五戶互助、十戶聯建”建設新機制。“五戶自願結成小組,統一採購運輸材料,十戶聯戶投工投勞共建新居。”村支書沙瑪阿長説,這樣一組合,不僅縮短了一半工期,還將單家獨戶的建設成本大大降低。

  一算嚇一跳。阿長支書介紹,以新建一套120平方米的平房為例,材料費、人工費和施工費能省下約2.5萬元。“統一採購,每個防盜門便宜300元,加上窗戶費、沙石費及運費,能省7000多元。”阿洛格爾等五戶互助組在材料費上,就嘗到新機制的甜頭。

  其次是人工。僅水泥澆築環節,按要求須一天內完成,需五六十個工。“以前每戶就兩口子帶個娃娃,根本不得行,如今十戶老小齊上陣,互相幫忙。”阿長支書説,更重要的是,自己當工人,人工費也“節約”了,以當地小工每天70—80元計算,水泥工加上基礎工、雜工等,人工費能省1.5萬元左右。

  施工費也有優惠。7月,麻柳下雨20多天,要是以前,施工隊常得窩工等晴天。“現在十戶聯建,下雨就能先幹另外一家的室內活,一刻不得閒。”某施工隊長朱懷鵬説,零售變批發,施工費從原本的每天180元降到150元,每戶需要80多個工,總共可以“摳”出2500元左右。

  互助模式緣何盛行?“既有省錢動力、互助風氣,也有壓力。”峨邊縣扶貧移民局副局長宋宗雄道出玄機,只要一戶沒建好,驗收就過不了,補助也拿不到。因此,村民不僅互助建房,還互相監督品質,假建房套補貼現象也無處遁形。

  補3萬,省2.5萬,自己掏4萬多就能住新房。阿洛格爾坦言,再也不擔心因建房而返貧,而且還學了一門手藝。

  核心剖析

  堅持建設由群眾説了算

  這只是峨邊彝家新寨建設模式之一。新林鎮大香村則是另一種“風格”。

  在一個叫馬鞍腰的地方,32棟一模一樣的新居已完工,即將迎來新房東。這32戶人由對面山頂自願搬遷,自主選址建房,與麻柳村不同的是,因他們大多在外務工,建房這事便全部委託給了施工隊。“32戶人開了5次會,決定統一規劃建設,再選出3個組長監管,自己直接拎包入住。”村主任魯子阿腳表示,漂亮的四室一廳因此節約近2萬元,還一點不耽誤外出打工掙錢。

  峨邊扶貧移民局局長謝世華介紹,新林鎮黃泥村最早探索五戶互助,後來在全縣多地以不同形式鋪開。“不管是哪種模式,之所以能激發參與熱情,核心在於堅持農房建設,由農民自己説了算。”

  在麻柳,統一的風貌外墻瓷磚由村民代表到夾江瓷磚廠親自挑選,廠家直銷,全村節約6萬多元,再也沒有群眾告狀的事情發生。在宋宗雄看來,政府只管監督指導,涉及資金的事一概不參與,幹群關係因此也更加和諧。

  扶貧濟困

  黨員幫扶+建廉租房

  在新林鎮,不僅有鄰里互助共建新居,還有一支支黨員建築隊義務投工,幫助群眾加快建房進度。“主要針對家裏缺乏勞動力的、病殘的、孤寡的群眾。”新林鎮副鎮長彭學超介紹。

  麻柳全村31名黨員,具有工匠技術的有近10人,被分派到各組指導、幫扶。作為黨員兼泥瓦匠,村紀檢委員沙瑪羅布就對口幫扶6組的貧困戶沙瑪烏根建新房。另一邊,九龍村孤兒甘洛章林在黨員義工隊幫助下,今年已搬進新居。

  而對農村實在無力建房的特困戶,峨邊將修建廉租房予以解決。“在‘抱團’建房模式下,每戶自己掏4萬多就能住新房,而對特困戶特惠補助3.5萬元,正好兩家可自願結合,共用一套彝家新寨。”謝世華表示,最終讓有能力建房的村民圓新居夢,讓無力建房的村民也能住新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