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築牢産業轉型發展的根基

  • 發佈時間:2014-09-09 05:28:1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當前,我國産業發展的區域態勢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原有的産業空間擴展態勢難以為繼,將轉向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下,以技術創新、優化佈局、協同分工為取向的産業空間發展格局。如何順應這樣的産業發展區域態勢,築牢産業轉型發展的根基,引發各界關注

  (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也就是説,未來的産業發展將主要不再依賴政府的“加力”,而要靠更有效地發揮市場活力。這意味著區域經濟發展不再像過去那樣主要依賴各種各樣的“優惠待遇”,而是更強調地區間的更大程度開放,形成統一開放的市場,進行更大範圍的公平競爭。這樣,産業發展再沒有政策捷徑可尋,只有一條路:創新。

  區域經濟發展這一變化的顯著表現之一就是,各地區將出現區域經濟一體化範圍不斷擴大的趨勢,不僅各省級行政區內一些市縣形成經濟一體化區域,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顯著增強,如,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將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區域資源一體化配置空間;而且將形成大跨度的經濟帶,如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此外,在全球化市場上,任何全球參與者的生存都取決於它所在的集群提供的所有優勢。因此,區位變得更加重要。這種重要性也表現為隨著交通成本的下降,生産更加集中于一個集群,並且地區內貿易增加。也就是説,更大範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成為我國産業發展空間佈局優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可見,在新的發展時期,區域發展的動力機制將改變,産業發展的區域態勢也將發生改變,更強調努力融入更大範圍的內外開放、公平競爭和有序合作的一體化經濟區域,進而同全球化接軌,融入一體化的全國經濟和全球經濟。

  (二)

  對於發展中國家,産業發展的空間表現通常是:轉移、紮根和升級。這取決於地區環境對産業發展的吸引力、承載力、融合力和支撐力。

  由於存在外國或外地的先進工業,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産業發展首先依賴於吸引力。如果有眾多企業願意進入,則地區的産業承載力具有決定性意義,這包括資源承載力、土地承載力、環境承載力、基礎設施等。承載力越強,聚集的企業就可能越多,以致形成産業集群。隨著産業集群的形成,地區對於産業發展的融合力的重要性就越來越顯現,這決定了産業能否在本地區紮根。如果要使産業常駐,就必須形成本地區的産業支撐力,使産業在本地區具有不斷升級的條件和前景,包括良好的配套服務體系、生活品質環境以及有利於産業技術創新、尤其是有利於自主技術創新的區域文化基礎。因此,能否支撐産業升級和創新,是區域産業長期繁榮的決定性因素。

  一般來説,地區産業發展的決定因素有3個:比較成本、技術水準和文化特質。相對而言,在工業化初期,第一個因素即要素豐度和成本最重要。工業化中後期,第二個因素即技術資源和技術創新越來越重要。而長遠來看,第三個因素即地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看到,世界各國工業化初期和中期的産業發展軌跡基本相同,但工業化後期,各國産業發展就會走上不同的方向。因為經濟發展的規律具有“標準型式”,而文化則是多元的,沒有“標準型式”。當文化因素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時,各國各地區的産業發展就走上不同的方向,各具特色。

  所以,區域工業化除了強調區位和資源特點在初期和中期的重要作用外,更需要重視科技創新與文化蘊含兩個重要因素。而科技同文化對産業發展的作用是不同的:科技決定産品的功能、生産效率,其重點是使産品功能越來越好,但價格越來越低;而文化決定産品的品位,注入“藝術性”,其重點是使産品越來越具特色,細分化程度和附加價值更高,保持較高價格。這意味著,一方面各地區經濟將融入經濟全球化,另一方面各地區産業也應保持和打造地區特色,尤其是基於文化特質的優質産業。只有使各地區經濟發展插上産業科技和産業文化的兩翼,才能實現産業的全面轉型和換擋。

  (三)

  産業發展的區域態勢涉及到産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關係。每個地區的發展都會考慮各産業發展對本地區的價值貢獻,而不能僅僅考慮是否對企業競爭力有利。但是,地區的産業吸引力和支撐力恰恰又必須表現為要使落戶本地的企業能夠具有競爭力。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水準的提高,環境保護標準和民眾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在新的發展時期,各地區發展決不可再採取“血拼”的方式,各地在促進産業發展時將遇到一系列新課題,其中有幾個問題值得深入思考。

  第一,促進地方産業發展,地方政府能做什麼?儘管各地區發展水準不同,具體情況有別,但在促進産業發展時都要力求抓住世界和中國産業發展的兩個機遇:産業分佈調整和新産業革命的機遇,支援企業進行産業和産業鏈空間配置的新佈局,特別是支援企業從“追求優惠政策策略”向“自主技術創新策略”轉變,創造新的産業業態。

  國際經驗表明,産業發展中的技術創新是一個豐富複雜和不斷持續的過程。對於“顛覆性創新”、“遞增性創新”、“連續性創新”等不同類型的産業技術創新,大中小企業各具優勢和劣勢。而且,在某一産業(或産品)的進入期(孵化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各階段,不同類型的企業也往往具有更適合於産業生命週期中一定階段的創新表現。不同類型的企業適合於不同類型和不同産業生命週期階段的各類技術創新。一個地區要成為有利於産業技術創新的集群地區,就應營造自由和公平的制度政策環境,鼓勵大、中、小各類企業在本地區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還應培育和鼓勵腳踏實地、創業創新、專注技能的工業精神以及誠實守信、分工合作、公平交易的社會氛圍,從而將本地區發展為具有活力和可持續的現代産業聚集地。

  第二,如何處理好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劃間的關係?當前,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新態勢是,正在形成更大範圍的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尤其是跨省級行政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成為我國産業發展的一個顯著的區域態勢。對於區域産業發展,如何發揮政府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説,地方政府不僅要做産業發展的推手,更要在區域關係協調上下功夫,實現相鄰行政區之間的經濟開放、管理接軌與互利合作,形成各地區之間産業佈局更合理的集聚和擴散態勢。各地方政府在考慮跨行政區劃的區域發展問題時,首先應考慮如何能更有利於“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也要考慮如何能“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第三,如何更有效地解決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於各地區不同的區位和歷史,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久現象。而且,區域特點也決定了各地區在經濟空間上將處於不同分工地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實行更大範圍的經濟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將成為促進區域經濟均衡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

  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産業發展的區域態勢也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依賴低價資源、補貼刺激、特殊優惠的産業空間擴展態勢,將轉向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下,以技術創新、優化佈局、協同分工為取向的産業空間發展格局。順應這樣的産業發展區域態勢,各地方政府將發揮更有效的産業促進、引導和競爭監管職能,促進我國産業結構優化和技術升級在區域分佈上的實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