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月圓中秋 人情更濃

  • 發佈時間:2014-09-07 06:31:46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華民族向來有濃厚的家族觀念,重視親族間的血脈聯繫,成員的團聚是維繫和確認家族紐帶的重要途徑。所以,作為一個以團圓為主題的節日,中秋節的節俗和活動是以家庭為核心的。直至今日,中秋的習俗仍然流傳在祖國各地。

  賞月

  從祭月到賞月,從神秘到世俗,中秋節的文化內涵變動著,但人們祈豐收、求團圓的美好願望一直延續到後世

  中秋節有“秋夕”、“團圓節”、“八月節”等別稱。顧名思義,中秋節是“仲秋之節”,它正好處於秋季,也就是農曆七、八、九月的中間。

  作為節日的中秋形成于唐代,確立於宋朝,它是傳統節日中最晚形成的一個,但它包含的種種信仰,卻又與先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古人眼裏,日月的和諧運作是社稷安泰的保證,人們根據太陽的起落來安排勞作,根據月亮的圓缺來制定曆法。所以,在中國古人看來,月亮從來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它負載著深邃的象徵意義。古人對月亮的崇拜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産生的,並帶有神秘色彩,也正是如此,從先秦到魏晉,祭月的儀式一直是皇家的專利。

  唐代以後,隨著社會發展,民眾開始以世俗的眼光看待月亮,祭月不再是宮廷的專屬,中秋節由此産生。這個節日一方面延續了農耕文明的信仰:八月正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在這個節日裏祭月以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還能五穀豐登。另一方面,民眾又往裏面加入了“團圓”這個重要的元素,增添了節日的人情味。此外,唐人在祭月活動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賞月、玩月、拜月等多種習俗。中秋也成為了官民共樂的節日,在當時的傳説中,唐明皇還曾在中秋之夜,飛到月宮之中,學到了聞名天下的《霓裳羽衣曲》呢。

  到宋代,中秋節已成為一個全國性的節日。宋代實行宵禁制度,規定民眾晚間不能隨便出門。而中秋節當日,不但全國要放假一天,且不再實行宵禁。所以,宋人的中秋節是通宵歡慶的,人們不會因為夜深而散去,相反,他們乘著皎潔的月亮盡情歡愉。《東京夢華錄》中這樣描繪開封的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從祭月到賞月,從神秘到世俗,中秋節的文化內涵變動著,但人們祈豐收、求團圓的美好願望一直延續到後世。

  甜蜜

  讓我們從平淡樸素的月餅中感悟到真正的團圓和甜蜜

  祭月仍是中秋重要的儀式。人們清掃庭院,設立香案,擺放供品,燃燭焚香,拜月許願。祭祀的供品也有講究,必定要有月餅,此外毛豆、芋頭、花生、鮮藕等蔬果也是必備,北京人則還要供上憨態可掬的兔兒爺。在中原一些地區,人們往往用葡萄、西瓜、蘋果、紅棗等圓形的水果作為供品。顯然,這是為了討口彩,講究“團團圓圓”。而在浙東地區,則還要加上長形的南瓜,因為它象徵了玉兔搗藥的藥杵。我們看到,這些供品都是新收穫的蔬果,選擇它們,既是為了酬謝老天,預祝來年的豐收,也有人們的私念:是為了借機嘗嘗鮮。

  拜月曾經是女性的專利,姑娘們借此祈求能長得更加美貌、心靈手巧,嫁個好夫君。今日,拜月已經成為了全家參與的活動,一家人在月光下許完願後,就開始賞月。分食月餅是賞月的重頭戲,人們根據家庭人數切成幾份,把第一塊呈給家中的老人,剩下的分而食之,名曰“吃團圓餅”。

  早在宋代,月餅就已經流行開來,但它真正作為節令食品,並成為饋贈佳品出現在明代。明人的筆記《西湖遊覽志餘》中曾記載:“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小小的月餅寄託了人們對親友的一片心意。但曾幾何時,月餅卻成為了逐利的工具,包裝越來越過度,餡料也越來越奢華,送“天價月餅”變成了人們拉關係的手段。不過,近幾年來,社會大眾也逐漸意識到:花哨的形式無助於表達團圓的本質,逐利的月餅變了味。於是,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月餅又走回了平民化的路線,送月餅的行為又回到了親友之間。我們希望這一現象能夠持續下去,讓當代的中國人都能從平淡樸素的月餅中感悟到真正的團圓和甜蜜。

  團圓

  無論形式如何變化,人們想念家人的情懷卻不曾改變

  聚少離多是人生的常態,並非所有的人都能在中秋和家人團聚。從古到今,在與中秋有關的詩詞中,思鄉戀家是最大的主題。宋朝詩人蘇東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名句就是在中秋歡飲後,想起弟弟蘇轍,情不自禁寫下的。

  比起古代,當代人口流動的規模更大。大學生在外求學、農民工外出打工……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現象。遊子思鄉的情感是非常熱切的,自從國家將中秋定為法定節日後,每年中秋前後,鐵路都會有一個因探親形成的小高峰。但遊子多數仍然不能常回家看看,和家人團聚,他們只能選擇在外過節。那麼,對於他們而言,中秋節的意義淡化了嗎?沒有!

  在現代通信設備的借助下,他們通過電話、短信、網路向家人問候。打開視頻,看到父母滿懷深情地看著自己,怎能不動容呢?這時候,誰都會發自肺腑地問候爸媽一聲:過節好!並把自己在外大半年的經歷娓娓道來。當然,望著老人額頭上的皺紋和殷切的笑容,他們肯定是報喜不報憂的,而關了視頻以後,眼角必然有微微的淚痕。

  同時,遊子們也和在外的鄉親、知己形成了親密關係,中秋成為了和朋友們聚會的好時機。他們也積極參與到了現代的、當地的節俗活動中去,或是在席間暢飲,或是在商家的促銷下購物,或是漫步于街頭的燈會和遊園活動中,這些活動既營造出了“一家人”的感覺,又起到了調節生活,放鬆心情的作用。看來,親情的培育與表達仍是它們過中秋的主要目的。

  或許,我們可以説,隨著農耕文明的衰落,一些傳統的中秋儀式正在走向消亡;而由於人口流動,在外地的人們也不能照搬老家的節俗。但無論如何變化,人們想念家人的情懷卻不曾改變,中秋節的內涵也始終如一,它體現了中國人對團圓、幸福生活的憧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