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麟房産卷款跑路或早有預謀
- 發佈時間:2014-09-06 09:54: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央廣網財經9月6日消息(記者 寶音 劉濤 許新霞 呂紅橋)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繼續來關注大型房産仲介“興麟房産”卷款跑路的消息。繼包頭和內蒙古其他城市之後,陜西、寧夏、河南等地,也相繼傳出興麟房産人去樓空。目前,最新的進展是,涉事地區的公安部門已經對此立案偵查。其中,興麟呼和浩特市分公司的負責人已經被當地警方控制。
興麟房産公司人去樓空後,不少購房者來到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公安分局報案,警方也專門騰出了一個辦公室接待報案人,並且做筆錄。
記者:現在報案的人多嗎?
賽罕分局民警:報案的人挺多,這都是報案的。
記者:大概有多少人?
民警:現在有個三百來人,就我接待的就有三百來人。
目前呼和浩特市賽罕區公安分局經偵大隊已經對興麟房産公司展開了立案調查,更多的案件細節不方便透露。賽罕區公安局局長華偉介紹,興麟呼和浩特市分公司的負責人已經被警方控制。
按照包頭市房管局房産監察支隊支隊長徐東升的説法,仲介公司瞬間攜購房者的房款蒸發,不是沒有前兆。
徐東升:我們在今年的3月2日對德邦和興麟下發了整改通知,並且進行了曝光,八月下旬反映的群眾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我們已經于八月二十九日,向這兩個公司所在的公安分局分別進行了報案。九月初這個事情就發生了。
包頭市公安局副局長李志斌説,該案件9月2號已經立案,由於是涉眾型、跨地區的案件,偵破起來難度比較大。目前,包頭市公安局對三名犯罪嫌疑人刑事拘留,對於其餘犯罪嫌疑人正在抓捕中。
吸金黑洞:僅西安就卷走了兩千萬
記者調查發現,興麟房産從內蒙古包頭髮跡之後,迅速擴展到周邊省區,甚至是山東這樣的東部省份。而到目前為止,興麟到底騙了多少人,卷走了多少錢,還是個未知數。而中央臺記者劉濤在採訪中了解到,僅在西安一個城市,被卷走的購房款可能就超過了兩千萬。
陜西興麟房地産行銷策劃有限公司坐落在西安市高新區的一棟寫字樓上,這兩天,聽到公司老闆跑路的消息,已經有20多位購房者前來討要購房款,總金額達到400多萬元。
購房者:我當時交了二十萬,他們中間給我退了八萬,我現在還有十二萬,他們給我承諾,不停地退,不停地退,一直退到現在,到現在錢沒退完,我們大家就覺得上當受騙了,這是個騙子公司。
購房者們説,他們已經吃住在這家公司四五天了,不少人實在扛不住只好和家人輪換著來蹲守,但事情似乎還沒有進展的跡象。經過初步統計,通過這家公司購買房子的人達到了150人左右,涉及的房款已經超過了兩千萬元。
購房者楊先生:我們現在是人這麼多,但是我們都是社會最底層的平民百姓,我們沒有一點辦法。希望公安部門、國家的政府部門給我們把老百姓的血汗錢要回來。
蹊蹺太多 跑路似乎早有預謀
雖然購房者感到突然,但種種跡象顯示,興麟的跑路似乎是早有預謀。首先,資金的流向存在問題。曾在興麟工作過的李鑫,因為頻繁接觸財務部門,對這個問題印象深刻。
李鑫:正常情況下,就是説咱們賣出去東西了,打這個款的話一般情況下是打在公司的賬戶上,但是他這個都是打在了個人的賬戶上。
其次,在管理方面,據一名工作人員介紹,雖然興麟在全國有成百上千家店面,但是每個店面的法人都不一樣。
工作人員:每個店都有這麼一個營業執照,但是每個店的法人都不一樣。有關部門問我們負責人是誰,我們都不知道,因為每個店的負責人都不一樣。
與此呼應的還有幕後管理者的神秘。知情人士表示,興麟房産省級公司營業執照註冊登記的法人代表都是吳秉麟,身份證顯示:吳秉麟男性,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人,出生於1980年5月10日。中央臺駐寧夏記者許新霞調查發現,經常跟興麟房産打交道的,銀川市房屋産權交易管理中心仲介管理科科長雷鳴説,從來沒見過吳秉麟這個人。
記者:你見過他本人嗎?
雷鳴:沒見過,很神秘,每次約談都是他們副總劉愛平,每次都説在北京療養,身體不好。他不露面,特別神秘。
興麟房産的“生意經”
顯然,興麟似乎已經做好了緩衝,一旦出問題,店面負責人很容易被當做擋箭牌。而在跑路之前,興麟房産不務正業也是出了名的。早在一年多之前,《法制日報》就曾經曝光過寧夏興麟涉嫌違規經營,根據記者的調查,興麟房産各地的門店幾乎都按照統一模式操作運營:代收購房首付款、拖延辦理時間、包攬違規業務。興麟工作人員道出了這其中的生財之道。
工作人員:有什麼小額貸款公司,完了把你的錢拿上好幾個月,以高利貸的形式放出去,掙這幾個月的錢,完了以後回來退給買房這個人,完了以後再賠點幾千塊錢違約金。但他從中拿這三四十萬的話,幾個月,如果放高利貸,有可能就掙了好幾萬。就這樣來運作這個東西。
評:樓市低迷 不法仲介跑路可能“前仆後繼”
應該看到,樓市的持續低迷已經使得包括房産仲介在內的諸多房地産企業經營遭遇困境,坐著掙錢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破産、跑路勢必成為一些不法房企和房産仲介的可能的選擇。興麟房産關門跑路不會是唯一的一家,也不會是最後一家,購房者和監管部門有必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