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翻譯,孤獨的行當

  • 發佈時間:2014-09-06 01:31:15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窗外有風

  年輕的翻譯家孫仲旭老師棄世的消息得到確認後,如晴天霹靂。一直以為他生龍活虎,能翻譯到老,意想不到的事情卻這麼發生了。我曾譯過不少悲傷的小説,但到如今才明白,現實中的悲傷遠遠勝過小説。如此年富力強、熱愛文學的譯者怎麼就突然選擇以這種方式來告別世界?

  國內的好多翻譯愛好者與年輕譯者都曾受過孫老師的提攜與幫助,有些人甚至是因為批評其譯作而受到他的注意。孫老師一直是個大度而熱情的人,譬如我與孫老師結識,就是因為我留言指出他有一處集郵品名詞譯得不妥,他欣然接納了建議。那件事發生在九年之前。之後,在那年之夏,因為他的推薦,我有了第一次翻譯長篇小説的機會,並一直翻譯創作至今。説孫老師是我這個理工科背景的人從事文學翻譯的領路人,一點也不為過。

  此時再來揣度孫老師受抑鬱症困擾的原因已無意義也無必要,但假如時空變換,他在陰差陽錯下未能走上業餘翻譯的道路,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軌跡。

  好的文學譯者多半是敏感的人,他們不僅讀懂原文,更是捕捉到作者在字裏行間傳遞出的情愫,化身其中,再以包含恰當感情的文字傾注于紙上。翻譯一些陰鬱灰暗的小説,還往往會深陷其中,難以自拔。如我就曾翻譯過一部可以視為反烏托邦小説的作品,書中描寫的專制社會種種細節讓我猶如心頭壓著一塊重石,難以平息。那麼譯過《1984》《上來透口氣》等多部反烏托邦巨著的孫仲旭所面臨的思想重負更是難以想像。

  而如今的文學翻譯報酬不如人意。近十年來,物價在漲、房價在漲,翻譯的酬勞卻是十年如一日,少有變動。翻譯家與出版界的編輯們紛紛勸年輕人不要以翻譯為事業,因為他們都清楚,單靠翻譯,根本生存都難。但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年輕人大有人在。他們既然選擇了文學翻譯,也早就不期望有合理的經濟回報,只為譯出讓自己滿意的譯作。

  那麼,壓垮譯者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大概是孤獨。譯者是孤獨的行當,翻譯需要安靜的環境,常常是單槍匹馬的長期作業,多少夜裏的推敲琢磨才化為一本數百頁的譯作?可是在這個喧囂的時代裏,讀書很多時候卻變成了小眾的娛樂方式。在擁有13億人口的偌大中國,一本外國小説卻常常連首版印刷的一萬冊、八千冊都賣不完;當現實生活中身邊的人只會討論吃喝玩樂、買房養兒時,醉心於文學、寄心翻譯的譯者們只會覺得格格不入:是譯者與社會脫節,還是社會已然失卻理智?當譯作沒有了讀者,譯者們該何去何從?

  這是缺少讀者的孤獨,這是缺少知音的孤獨。當身邊的人都不支援你不認同你,當親屬們都不肯撥冗閱讀你贈送的譯作,當你試圖從網路尋覓到知音卻發現網路的世界與現實如出一轍時,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開始懷疑自己的付出是否值得。你發現自己所謂的堅守如此可笑,發現自己在世人眼中就是愚鈍的唐吉珂德。

  或許,這就是終極的孤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