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專家:人口規模調控應堅持市場化手段

  • 發佈時間:2014-09-04 01:00:17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針對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調控中面臨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官員以及專家學者建議,人口規模調控應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避免用粗暴的行政手段強行往外“趕人”,而應堅持市場化手段,從強化城市規劃引導、促進産業和功能疏解、推進區域協同發展等方面入手,尋求控制人口規模的治本之策。

  完善人口規劃並強化考核

  有關專家表示,要從完善城市規劃、強化人口考核機制、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等渠道入手,創新特大人口規模調控機制,有效遏制特大城市人口無序過快增長。

  第一,建立人口規劃剛性約束機制,強化人口指標考核。北京市政協調研組建議,建立複合型的人口調控目標,對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包括外籍人口)實現全覆蓋。在規劃體系中將人口規劃置於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和水等資源利用規劃都應充分考慮和切實服從人口調控需要。將人口規模調控、佈局調整作為重要因素,科學規劃和有效落實區域功能,並納入區縣政績考核。整合公安、統計、人力社保等各方面數據資源,建立統一的人口基礎數據庫,定期對人口形勢進行研判,建立健全人口總量和分佈預警機制。

  第二,加大城市違法建築、違法出租等整治力度,改善城市環境。修改完善房屋租賃管理法規,明晰拆除違法建築、清理地下空間、打擊非法經營、規範企業用工等法規實施細則。加強出租房屋的登記、監管,遏制各種違法行為。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吳瑞君提出,在落實相關嚴控人口措施的同時,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簡單粗暴“趕人”,防止引起社會不穩定因素。

  第三,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實施積分落戶政策。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吳瑞君認為,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並非是簡單粗暴地限制人口流動,反而要以按照開放、公平、包容的精神推進特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做好頂層設計和相應配套政策,尤其是明確落戶門檻,並以實有常住人口為依據提供公共服務。

  廣東省社科院人口與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梓楨等專家指出,在特大城市戶籍制度改革過程中,將居住證制度作為人口登記管理的基本制度,通過積分落戶等措施,促進人口良性流動,促進人口結構優化,並改善外來人口公共服務。

  引導人口流向須推進區域均衡發展

  專家表示,人們之所以涌入大城市,一個重要原因是看中了大城市的就業發展機會和完善的公共服務。吳瑞君認為,大城市的“虹吸”效應在於其與周邊地區的發展不平衡,導致人們紛紛從經濟欠發達地區涌入更為發達的地區。因此,要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關鍵在於實現經濟發達城市區域的平衡與聯動。

  在區域內合理進行産業佈局,將特大城市的部分産業遷移至郊區或周邊城市,在帶動周邊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疏解了人口壓力。同時,要將大城市的優勢産業、高新技術也輻射到周邊地區,可以適當考慮遷出部分高新技術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以帶動周邊的發展。如北京已開始推進在天津、河北的中關村科技園建設。

  加快中小城市發展,以區域整體提升來緩解中心城市壓力。專家提出,區域一體化發展是緩解特大城市人口壓力的必然出路,加大對特大城市周邊中小城市的支援力度,要打通交通基礎設施共用體系,推進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資源的平衡發展。廣東省政府參事黃偉宗建議,在大城市內部,應鼓勵衛星城鎮的建設,只有城市群才能緩解大城市壓力,分散人口過度集中給城市帶來的壓力。如在廣州應鼓勵多點佈局副中心城鎮,這樣人口承載力會大大提高。

  要完善大城市周邊基礎設施、商業環境、公共服務配套。一些從北京搬遷到河北燕郊的企業抱怨當地經常斷電,路燈也少,孩子讀書更是難找學校。因此,要吸引中心城市人口外遷,還需為周邊區域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務。鄭梓楨分析認為,優質公共資源的均等化配置是避免人口過度流向城市中心區的關鍵因素。解決城市人口問題,關鍵是要消除區域發展中的不平衡現象,促進公共資源在空間上的均衡分配,只有中心城區以外的廣大城區也同步發展起來了,才能真正減輕人口持續增長的壓力,實現人口有序流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