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第二次機器革命》核心觀點

  • 發佈時間:2014-09-03 01:00: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30年前,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準確預測了資訊時代的到來,其影響所及,直到現在仍歷歷可見。2年前,又一位未來預測大師傑裏米·裏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預言新經濟模式將改變世界,引發了全球性的激烈討論,在中國的學界、産業界和政府部門催生了新一輪“頭腦風暴”。值得驕傲的是,這兩本影響巨大的書都是由本報在中文版出版之前,率先以連載和專家評論的形式推薦給國內讀者的。今天我們推薦給大家的這本書———《第二次機器革命》,可能會成為對全球經濟社會未來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又一本重要著作。這一判斷是否可靠,還有待讀者在閱讀全書後作出自己的評判。本報從明日起,將在讀書版以文摘形式連載《第二次機器革命》的部分內容,敬請關注。

  ●技術的發展不可能突飛猛進,這是個錯誤的觀點!數字技術在長時期緩慢發展之後突然出現了迸發,而且這種迸發出現在多個領域,從人工智慧到自動駕駛汽車,再到機器人的崛起。

  ●技術進步中的任何一個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增長前景。但當它們結合在一起,就會比工業革命以來的任何推動力都要強大,它們將永久地改變這個物質世界的運轉方式。

  ●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特徵將是,數不勝數的智慧機器和數十億互聯互通的智慧大腦結合在一起,幫助我們了解和提升這個世界———它將徹底顛覆我們之前的世界。

  ●數字化技術在給我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各種職業(從律師到貨車司機)帶來永久性、顛覆性的改變。

  ●當摩爾定律在處理器、記憶體、感測器以及其他電腦硬體(一個極其例外的情況是電池,它的性能並不是以指數比率而提升的,那是因為它基本上是由化學成分構成的,而不是電子化産品)發揮作用時,它並不僅僅使電腦設備變得更快、更廉價、更小、更輕,它還使得這些設備的性能提升到我們之前根本就無法想像的高度。

  ●數字化資訊不僅僅是新科學的生機和命脈,它還是塑造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第二大動力———因為它在推動創新中的巨大作用。

  ●數字創新就是一種純粹的組合式創新。每一步的發展都會成為未來創新的一塊“積木”。進步從來都不會用盡,它會不斷地積累。數字世界從來不受任何界限的制約。在摩爾定律和數字化共同推動下,具有潛在價值的電子“積木”在全世界呈現出了爆發態勢,各種組合、各種可能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倍增長。我們把這種創新稱之為全球性的“積木式創新”。

  ●我們相信未來的創新和生産力將會以非常健康的速度持續性地增長。大量的“創新積木”將會不斷地出現,它們會一直以越來越出色的方式重組在一起。

  ●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指數增長的、數字的和重組的力量使得我們人類越來越有可能創造歷史上最重要的兩個“一次性”大事件:真正多用途的人工智慧的出現以及這個星球上大多數人們可以通過共同的數字網路彼此溝通互聯。

  ●不像蒸汽機和電力,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技術將持續以令人吃驚的指數級速度增長,這種能量將在完美的數字化世界裏不斷地被複製,組合式創新也將從中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當然,路並不是一直平坦的,我們仍然沒有擺脫商業週期的宿命。但數字化時代紅利的基本規則已經成形,它超越了我們所經歷過的任何一個時代。

  序 言

  與機器競賽———如果我有一把錘子

  □托馬斯·弗裏德曼

  在埃裏克·布萊恩約弗森和安德魯·麥卡菲令人著迷的新書《第二次機器革命》中,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是,當荷蘭西洋棋大師揚·海恩·多納爾被問到與一台電腦(像IB M 的“深藍”)對弈前如何準備時,他回答道,“我會帶一把錘子。”

  幻想著要把軟體和自動化領域最新技術進步擊碎的人,並不僅僅只是多納爾一個。想一想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工廠和人工智慧預訂員,它們不僅僅在以飛快的速度替代藍領工人的工作,現在也在替代白領階層的工作,甚至連大師級的人物也不放過!

  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裏,發生了一些很大很大的事情。每一種工作、每一座工廠、每一所學校,都能感受到這種劇變。我自己的總結是,這個世界已經從連接轉變到超級連接,結果是,一般化已經終結了,因為僱主現在可以輕而易舉地從國外獲得高於一般水準的軟體、自動化設備和低勞動力成本的人才。麻省理工學院的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對此提供了一個非常詳盡的解釋: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序幕拉開了。

  他們討論認為,第一次機器革命時代是18世紀末期伴隨著蒸汽機誕生的工業革命。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動力系統都在延展人類的肌肉力量”,麥卡菲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説,“在那個時代,每一種後續的發明都在釋放越來越強大的動力。但它們的動力都需要人類做出決定和發出指令。”因此,這個時代的創造實際上是由人類控制的,勞動力也因此顯得“更有價值、更重要”。人類勞動力和機器是互補的關係。

  然而,在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布萊恩約弗森認為,“我們正在開始對更多認知性的工作,以及更多的動力控制系統進行自動化。”在很多情況下,今天的人工智慧機器能夠發出比人類“更優化”的指令。因此,人類和受軟體驅動的機器可能正在日益變成替代關係,而不是互補關係。兩位作者認為,促使這一切成為可能的是三個剛好達到引爆點的巨大技術進步,他們把這些技術進步描述為“指數級的增長、數字化的進步和組合式的創新”。

  在闡釋“指數級的增長”時,他們復述了國王和西洋棋發明者的故事:國王對這位發明者的印象非常深刻,決定給予他任何想要的獎賞。發明者説,為了養活全家,他只要大米就行了。他請求國王在西洋棋棋盤的第一個方格裏放一粒米,之後每一個方格裏所放的米粒數量都是前一格的兩倍。國王同意了———直到他意識到63次加倍的數量將會生成一個讓人難以想像的大數字,因為即使在開始的時候只放一粒米,一旦要填滿棋盤的另一半,那麼將需要百萬的三次方再乘以18倍的數量。

  兩位作者把棋盤的另一半和數字化計算能力每兩年瘋狂成倍增長的摩爾定律進行了對比。不像蒸汽機,它是實體的且每隔70年其性能才會翻一番,而電腦的“性能和運算速度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東西”,布萊恩約弗森説。現在我們正處於棋盤的另一半,你可以看到行駛中的無人駕駛汽車、在“危險邊緣”遊戲中贏得比賽的超級機器人、靈活的工廠機器人和小巧玲瓏但性能完全可以媲美二三十年前超級電腦的智慧手機。

  現在,隨著網際網路和物聯網的延展,很快全球每個人都會擁有一部智慧手機,而且每一台收銀機、飛機發動機、學生用的iPad、恒溫器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發佈電子數據。所有這些數據意味著我們瞬間就可以發現和分析某個生産和操作模式,瞬間就可以複製全球規模的某條生産線並且瞬間就可以提升某項生産和操作技能———不論是眼部外科手術、教學分數或者如何在3萬英尺(1英尺=0.3048米)高空操控一台通用公司的發動機。突然之間,兩位作者討論認為,技術提升的速度和幅度變得異常急速和劇烈。

  把所有的這些進步整合在一起,兩位作者説,你就能看到我們這一代人,將能夠依靠更少的人和更多的技術,前所未有地擁有更多提升(或摧毀)這個世界的能量。

  但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深刻反思我們這個社會的契約,因為勞動對一個人的身份和尊嚴,對一個社會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他們建議我們要對人類勞動力減少徵稅,以使其與數字化勞動力相比使用成本更低;而且我們要對教育進行變革,以使更多的人能夠“與機器競賽”,而不是與它們對抗;我們還要做很多提升創業精神的事情,因為它能創造新的行業和就業機會;甚至我們還可以考慮給予每個美國人基本收入保證。

  兩位作者認為,我們還需要進行深入的再思考,因為我們不僅正處在經濟衰退、就業下滑的狀況中,還處在重塑工作間、辦公室的技術風暴之中———而且這種風暴還在加倍增長。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世界是平的》作者)

  推薦序

  超越極限

  □杜躍進

  席捲全球的金融和經濟危機,逼迫人們于痛定思痛之際,重新審視傳統的生産與生活方式,思考未來社會變革的動力與方向。

  然而,一個令人頗為難堪的反省結果是,當今社會發展似乎已經抵達這樣一個臨界點:經濟增長的福祉正為與之相伴的負面影響所抵消,人類為實現增長而付出的環境、資源、社會乃至精神等成本,正在超過從經濟增長中獲取的正收益。換言之,所謂“經濟”的增長,開始變得“不經濟”。

  否極泰來。要推進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與發展,讓更多人分享發展成果而不是承受經濟增長的代價,就必須超越既往發展模式,開闢一條全新的發展路徑。

  兩位研究者的論斷,乃是基於這樣的現實:隨著電腦硬體、軟體、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亦即數字化技術框架的基本成型,一個全新的基礎環境和技術經濟生態圈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展開的包括3D列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環境保護等在內的産業革命,將不僅僅是單純的科技、産業或者經濟意義上的變革,也將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産形態、生活方式、社會結構、人文心理甚至政治治理等産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説,從“第一次機器革命”到“第二次機器革命”,既是兩個前後相繼的歷史階段的接續,更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次劃時代的超越。

  如果説,“第二次機器革命”為人類社會走出危機的陰影昭示了光明的前景,那麼,與此同時,它也對“第一次機器革命“的種種極限提出了挑戰。對於處在艱難轉型期的中國來説,沒有什麼比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更為迫切的了。

  挑戰之一,就是要超越“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的增長極限。

  人類身處不同的發展階段時,依賴的主要資源也不相同。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主要依賴土地、水、生物、氣候等自然資源。工業文明時期,化石能源、礦産資源和生物質資源等成為生産生活的主要對象和來源。而隨著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基礎上的工業化的不斷深入,人類對自然資源索取的規模越來越大,效率越來越高,同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禍害”也越來越重。久而久之,經濟發展成為資源環境難以承受之重。進入21世紀,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矛盾越演越烈,全球共同面臨著資源能源、糧食與食品安全、人口健康、生態環境、氣候變化等一系列嚴峻的挑戰。

  在此背景下,“第二次機器革命”的意義愈加顯現:以對資訊和智慧的開發,代替對大自然的攫取,尋求創新、綠色、包容、可持續的發展。在這嶄新的文明形態下,知識和資訊將成為經濟社會賴以發展的主要資源。知識和資訊資源克服了自然物質資源的排他性和消耗性,能夠為不同人群分享和使用,並且能夠引導自然物質資源的永續利用。只有這樣,方能夠突破“第一次機器革命”的資源約束與增長極限,進入“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發展新天地。

  挑戰之二,就是要超越在“自然物質+傳統大機器”生産方式下形成的思維與發展定式。

  存在決定意識。由蒸汽機、鋼鐵、石油、電氣化、重化工等一路走來的人們,難免會形成對“金屬力量”的崇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其具體表現就是重視工程項目、偏好規模經濟、以外延式擴張尋求發展、惟G D P馬首是瞻等。

  然而,種種跡象顯示,傳統生産方式在盡享昔日風光後,已經步入“邊際效益遞減”的強弩之末。有學者研究推算出,2010-2013年,我國每增加1萬元的G D P,就需要增加投放分別為1.67萬元、2.57萬元、2.65萬元和3.25萬元的廣義貨幣。單位G D P增量所需增加投入的廣義貨幣供應量越來越多。

  進入“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智慧力量”將更多地支配甚至取代“金屬力量”。人腦智慧的開發延展,知識資訊的聚合處理,新創意的融匯運用,數字技術與大規模機器生産的深度結合,正在給傳統生産方式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在一些現代製造業和服務業公司,我們看到,通過整合應用硬體、軟體、數據、網路、感應器等技術,實時採集、監控生産與服務過程中産生的海量數據,進行智慧分析和決策優化,實現個性化設計、柔性化製造、網路化生産與服務……

  我們習以為常的“存在”已變,與之相應的“意識”則亟待更新。新時代要求我們以全新的思維和眼光,重新審視和定義諸如“要素”、“生産”、“發展”、“G D P”等傳統經濟學概念。超越之後是坦途。當新的力量推動新的進步時,新的發展“紅利”必將由此産生。

  挑戰之三,就是要超越一個個“利益中人”———現實中的你、我、他。

  假如你是一個雄心勃勃、一心想建功立業的地方執政者,當你在大力開發礦藏以實現任內經濟騰飛和留得“青山”給子孫後代的兩難抉擇中,你將怎樣取捨?

  假如你是一個手握重金的實業投資者,一邊是可望在近期獲取鉅額利潤卻可能使青山綠水黯然失色的重工業項目,一邊是投資回報期較長、生態與社會效益顯著的環保工程,資本的天平將傾向何方?

  假如你是一個具有一定經濟實力且講求生活品質的消費者,對諸如“為了減少碳足跡,請適度節制消費”之類的説教,能否聽得進去並身體力行?

  假如你是一個正在選擇學業乃至就業方向的年輕人,你知道什麼是“第二次機器革命”時代的“朝陽産業”和“夕陽産業”嗎?

  ……

  諸如此類的拷問,無異於向我們每一個人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面臨“第二次機器革命”和由此開創的新紀元,你準備好了嗎?如果還沒準備好,推薦你讀一讀這本可能幫助你超越視野局限的書。它雖然是一部宏大敘事之作,但真的離我們很近。

  ■媒體評論

  “這真是一本極其可怕的書。布萊恩約弗森和麥卡菲以他們深厚的學識為我們展現了一個美妙的畫面———數字技術如何重塑了我們的經濟、生活與工作。對於那些想了解‘如何與機器競爭’的讀者,閱讀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開始。”

  ———邁克爾·斯賓塞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如何打造、使用並適應數字化産品和技術將決定我們在21世紀裏能否獲得成功。我們的新技術是一種促使社會發展的力量,還是一種阻逆社會進步的力量?《第二次機器革命》這本書將會告訴你,成功能否實現,又將如何實現。”

  ———加裏·卡斯帕羅夫 第十三位西洋棋世界冠軍

  “埃裏克和安迪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現在,通過這本書,他也引領我們跟上了他們的腳步。這是一本深入觀察未來技術將給我們的經濟和社會帶來重大變革的書。如果你和你的孩子們想在未來有所準備,那麼就閱讀《第二次機器革命》吧。”

  ———佐伊·貝爾德 馬克爾基金會主席

  作者簡介:

  埃裏克·布萊恩約弗森(ErikBrynjolfsson)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的教授,麻省理工數字商務中心主任,《斯隆管理評論》主席,國家經濟研究局助理研究員,與人合著有《連線創新:資訊技術如何重塑經濟》。早年畢業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

  安德魯·麥卡菲(A ndrew M cA fee)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學院數字商務中心的首席研究科學家和副主任。曾著有《企業2.0:幫助企業迎接最嚴峻挑戰的全新協作工具》。早年畢業于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