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服務業花開 外資“聞香來”

  • 發佈時間:2014-09-02 21:30:31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王曉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比于製造業的低迷,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吸收外資金額達到了3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佔全國的比重達到56%。分析人士認為,數據體現了引資結構的變化,製造業和服務業並重發展的趨勢越發明顯。未來更多的外資可能向服務業領域流動。

  7月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下滑至兩年來低點,而同期外資流入中國內地股市的資金量創兩年多新高。有分析指出,外資投資中國的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隨著製造業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中國在吸引外資方面將挑戰重重。

  對於上述變化,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吸引外資的結構也在不斷調整,製造業吸引外資增速下降或許會成為一個趨勢,但這並不代表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下降。未來服務業會成為吸引外資新的增長點。

  製造業的“轉身”

  商務部8月份公佈的數據顯示,7月份我國FDI為78億美元,同比下降17%,創2012年7月以來新低,其中7月單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僅增長24億美元,不足6月的一半。前7個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252億美元,同比下降14.26%,在全國總量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1.18%下降為35.4%。“從近期公佈的數據可知,目前FDI下降主要源於製造業吸引外資的下降。”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副主任郝紅梅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近年來中國FDI連年上升,其中製造業是主要的資金去向。但隨著國內製造業競爭力的提升以及製造業所能提供的投資機會的減少,外資的盈利難度增加,製造業的引資優勢正在弱化。

  不過她同時強調,“一個國家的産業競爭力提高以後,引進外資的速度和數量自然會放緩,這是一個正常的過程。”

  中國外商投資協會常務副會長屈延凱對上述觀點表示贊同。他認為,目前我國製造業實力不斷增強,外商在這方面盈利空間變小,投資模式和方向發生變化很正常。

  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羅松山也對國際商報記者指出,隨著勞動力和土地等成本的上升,製造業吸引外資減少應該是趨勢性的。“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仍存挑戰,製造業産能過剩仍在持續;另一方面,東南亞及一些新興經濟體近年來注重引進外資,對中國形成挑戰。”羅松山解釋説。

  記者在觀察今年以來一些跨國公司的投資動向後也發現,一些外商企業已開始結束過去對中國製造業直接投資的“普進”狀態,在“進”與“退”之間分化明顯。而與此同時,國産品牌實力不斷提升,開始抓緊時間搶佔市場。

  服務業的“崛起”

  在外資放緩進入製造業的同時,國內服務業市場規模擴大、需求潛力增長,對外資的吸引力不斷加大。據了解,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吸收外資的金額達到了352億美元,同比增長14.8%,佔全國的比重達到了56%。“這體現了引資結構的變化,也是這麼多年來我國推動外商來華投資,從原先的重點在製造業,到製造業和服務業並重發展的趨勢。”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副司長邱麗新近期就上半年外國投資情況進行分析時表示。“未來更多的外資可能向服務業領域流動。”郝紅梅指出,我國的服務業開放較晚,金融改革等力度在不斷加大,投資潛力巨大,美國等國的跨國公司非常有競爭力。

  屈延凱也認為,服務業吸引力不斷增強是一個好現象。中國服務業水準還較低,大量外來資本和人才有利於中國提高服務業水準和規模。

  屈延凱建議,國家應該加大支援力度,鼓勵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等行業的發展。“同時財政支出應更多用在民生保障、國防建設等方面,社會服務、公共工程則可以吸收各方面的資金,包括社會資金及外資等,真正發揮市場主體配置資源的作用。”屈延凱説。

  事實上,國家近年來在開放服務業領域方面也是動作頻頻。國家發改委産業協調司副司長夏農近日表示,我國將進一步擴大生産性服務業領域的開放,放開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國家衛計委、商務部8月27日也聯合發文,允許境外投資者通過新設或並購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廣東等7省市設立外資獨資醫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