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座全國重點鎮的“人口變遷史”

  • 發佈時間:2014-09-02 04:35:41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南充市東觀鎮,居民的“去”或“留”,正是對這座全國重點鎮乃至我省更多全國重點鎮發展歷程的最好注解——

  □本報記者 熊筱偉

  當年有多少家工廠?什麼時候倒閉的?談起小鎮的過往,易小艷很多都不太記得了,可唯獨對場鎮人口的變遷瞭如指掌。在這位南充市東觀鎮黨委書記看來,沒有什麼能比這更直接地反映小鎮的作用和價值——就地就近吸納農村人口。

  東觀鎮,這座川籍全國重點鎮,從一度的人聲鼎沸到人丁稀落,再到如今的蓬勃興旺,它的“人口變遷史”,正是對這座全國重點鎮乃至我省更多全國重點鎮發展歷程的最好注解。

  沒了企業,再也留不住居民

  上世紀90年代到2002年,居民從1.2萬人銳減到8000人

  8月25日,僅約1000米長的東觀鎮萬福路上,近50個鋪面一字排開,但都拉著卷簾門。“一九九幾年,這條路上全是KTV、火鍋店,半夜12點照樣燈火通明。”看著如今有些冷清的街道,回憶起當年的熱鬧景象,街上居民杜德芳感慨不已。

  當年老街的繁榮,依賴於位於街中心的南充技工學校。2000年,學校遷至南充市,帶走了近萬名常住學生,也帶走了街道的所有喧囂。

  2000年前後,和老街一起衰落的,還有整個東觀鎮。

  上世紀90年代,離南充市區僅18公里的東觀鎮,借交通優勢大量開辦製衣、製鞋、機械等鄉鎮企業,與之配套的技校也挺紅火。但由於同質化嚴重、産品低劣,2000年前後,小鎮企業大批倒下,原本的40家只剩下6家。

  沒了産業的小鎮,再也留不住居民。“但凡有點出息的,都出去打工了。”杜德芳説。2002年,東觀場鎮居民從之前的1.2萬人,銳減到8000人。

  找準産業,人們有了回來的願望

  2002年到2013年,居民從8000人增至2.5萬人

  2002年到2008年,是東觀鎮的“停滯期”。為填補産業空白,鎮裏先後引入絲綢廠、啤酒廠,但都垮掉了。

  轉變,從第二年的一個項目開始。2009年,小鎮所屬高坪區政府充分調研東觀鎮區位和資源優勢後,為其爭取到了1000萬元整村扶貧資金,助其發展現代農業産業園。茫然中的東觀鎮,第一次有了明確産業目標:專注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

  原來請不來的投資者,這一次擠破了鎮政府門檻。8月25日,記者隨浙江老闆李國良乘車觀看他承包的800畝瓜田——一個個大棚連綿成片,“鎮上地勢平坦,適合規模化種植;靠南充市區近,銷售方便;政府又給出了基建補助等優惠政策,哪個不願意來喃!”

  到2013年,已躋身國家級的農業産業園面積達1.1萬畝,雇傭農業工人超過4500名。鎮裏邱家樹村的村民唐國英説,為瓜田打工的工資、流轉6畝田收取的租金、合作社年底的分紅構成了她的年收入,“一年能有2萬多元,又能在家照顧娃兒,還不錯。”這,成為了她從廣州回來的理由。

  至2013年底,東觀鎮場鎮人數從8000人增至2.5萬人。

  定位田園商貿鎮,更多人願回家

  根據規劃,至2025年居民增加到5萬人

  站在鎮內東新大橋上,向南看是一棟棟10余層高的大廈和無數起重機——這在鄉鎮中並不多見。橋邊螺溪河岸上,施工中的景觀小道初具雛形。易小艷説,對岸是新城,也是東觀鎮的未來,“有媲美城市的公共服務,才有更多老鄉願意回來!”

  幼兒園、污水處理廠、道路管網……僅2013年,東觀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就超過7000萬元。鉅額的投入,來源於“百鎮建設試點行動”。作為首批試點鎮,東觀鎮獲得逾1800萬元財政補貼,和連續3年、每年60畝用於土地轉讓的國土徵地指標,“對幼兒園等設施,鎮裏還將嘗試BOT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

  改變,不止于資金。百鎮建設試點,讓小鎮第一次有了“發展藍圖”:經省住建廳審核,來自成渝的規劃設計單位為其編制了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規。定位於田園商貿鎮的東觀鎮,將專注發展農業及配套旅遊、物流,建成5大産業區包圍新舊場鎮,“白天到園區工作,晚上回場鎮居住。”

  依託規劃,東觀鎮在引進投資者時,懂得了選擇。“承租田地在300畝以下、種植品類不符合整體規劃的,都不讓進!”對比2002年前後小鎮對企業的“來者不拒”,易小艷感慨萬千。

  離建設中的新城不遠,劉天華開了家“東觀辣仔雞”小店,這位長期在省外打工的東觀人,現在更願意回鄉創業,“回到鎮裏的人,肯定越來越多。”這和鎮政府的期望不謀而合——易小艷説,根據規劃到2025年,場鎮常住居民將翻一倍,達到5萬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