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補貼成“唐僧肉”怎來青山綠水
- 發佈時間:2014-09-02 01:31:0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熱點關注
據《法制日報》近日報道,隨著環境治理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家環保專項資金也呈現增長之勢。令人憂心的是,在少數地方,不符合國家申報要求的企業通過層層審批,數以百萬計的國家環保專項資金被裝到了私人口袋裏。一項旨在改善環境污染的惠民政策,越過層層監管,淪為了權力自肥的斂財工具。
時代在發展,我們的環保卻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近年來,國家對環保領域的政策性補貼力度不斷加大,每年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下撥的專項補貼資金數額龐大,可是,這本應用於環境治理的專項資金,卻早就被一些人打起了歪腦筋,成了一塊塊又肥又鮮的“唐僧肉”。
2011年5月,審計署公佈了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0個省、區、市有關企業節能減排情況審計調查結果。長沙綠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11戶企業擠佔、挪用專項資金5700萬元,用於企業經營等支出;徐州中科玻璃有限公司等14戶企業採取編造虛假申報資料、多頭重復申報等手段,套取專項資金8600萬元;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5戶企業因有關部門審核把關不嚴,多得節能減排專項資金6200萬元。
幾千萬、幾千萬的環保專項資金,就這樣被打了“牙祭“,環保專項資金的申報、使用,為何漏洞如此之大?環保補貼成“唐僧肉”,又怎來青山綠水?這幾年,隨著國家對環保事業的重視,資金扶持力度越來越大,但污染問題卻不見好轉,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大量環保專項資金被打了“水漂”,顯然是一個關鍵的因素。
環保專項資金屢屢成為“唐僧肉”,無疑,説明其申報、審批、驗收等環節的監管幾乎是形同虛設。根據相關規定,對於國家專項資金項目的全程監管由各級環保部門負責,這意味著,環保局集項目實施監管權與驗收權于一體。但是,隨著這幾年“環保腐敗”的加劇,在環保領域窩案、串案不斷的背景下,環保專項資金的“安全網”,顯然是毫無安全可言。環保官員甚至和虛假申報者狼狽為奸,聯手騙取專項資金,又談何監管?
環保補貼屢成“唐僧肉”,關鍵在於申報、審批、驗收等一系列環節都是在“暗箱操作”下完成,缺乏公開、透明的運作、監督機制。如果把所有環節都暴曬在陽光下,從申報到發放,都一律在媒體公開公示,接受公眾的監督,不符合條件的、虛假申報的、裏應外合的,還能屢屢得逞嗎?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