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淺議崔子范的寫意花鳥畫

  • 發佈時間:2014-09-01 14:34:08  來源:山東商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當今中國畫壇,崔子范先生是一位當之無愧的寫意繪畫大家。他的花鳥畫有深厚的傳統功力,有熱烈、飽滿的感情,有動人的生活情趣,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有鮮明的個性面貌。他的作品氣勢大而有精神內涵,語言簡練而含意深刻。他在立足於生活、紮根于傳統、關注現實的基礎上追求的雅俗共賞的審美趣味,在當今中國畫壇表現出特立獨行的品格。

  崔子范(1915-2011),山東省萊陽縣(現山東省萊西市)人,學名崔尚治,讀中學時更名崔子范。1935年20歲時,他有幸結識兗州一家鄉村師範美術教師小寫意花鳥畫家張子蓮先生,這位畢業于上海美專、又曾受過吳昌碩教誨的畫家,可以説是崔子范的啟蒙老師。正是從他那裏,崔子范最早領略到傳統花鳥畫的奧妙。但崔子范走上藝途的道路並不一帆風順,1937年在國家危難的關頭,他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和延安高級黨校學習,開始了他漫長的革命生涯和擔負行政工作的經歷。其間,曾先後擔任山東省膠東區南海專員公署副專員、北京醫院政委、國務院城市建設部勘察測量局局長等職務。在戰爭年代和擔負繁重的行政工作期間,他雖無暇動筆作畫,但仍心儀丹青,他或抽閒觀摩古畫,或在心中作畫。此外,戰爭生涯和革命工作經歷,使他廣泛接觸了社會和群眾,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驗,這對他認識歷史和社會、體驗人生、理解藝術的真諦均有莫大的幫助。進入北京後,崔子范稍有寬裕時間就兼顧繪畫和接觸畫界人士。

  1951年秋,他經知名裱畫師傅劉金濤先生介紹,拜見了年屆87歲的齊白石老先生。這次與齊白石的見面,是他一生藝術路程中的重要事件,促使他決心獻身繪畫事業,並堅持自己的創作個性。因為在崔子范的寫意風格尚未成熟、對自己未來的藝術道路尚缺乏足夠的信心時,白石老人叮囑他説:“你的畫不錯,是真大寫意,一定要畫下去。”白石大師對他的繪畫作品的指點和鼓勵,使崔子范終身難忘。每當他的繪畫作風受到別人非議時,白石老人的話便在他耳邊響起,從而滿懷信心地繼續自己的探索之路。

  1956年,崔子范被任命為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副院長,他感受到“歸隊”的喜悅。雖然仍擔負院裏的行政工作,但畢竟可以開始認真鑽研他心愛的花鳥畫創作了。崔子范的創作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是在文革之後。為慶賀禍國殃民的“四人幫”垮臺,他用淡墨畫了一大竹簍,下方用濃墨塗抹出四隻橫行的螃蟹,題詩為“小園花色盡堪誇,今歲端陽得在家。卻笑老夫無處躲,人皆尋我畫蛤蟆。”興奮之情,溢於言表。1977年,美術界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迎春畫展。他創作的《枯木逢春》和《松柏長青》參加展出,用自己的畫筆寫出當時中國人民從劫難中獲得新生的喜悅之情,表達他對祖國光輝前程的衷心祝福。美術界的有識之士在崔子范的作品中,看到了一位在筆墨、章法、立意和境界上均有傑出表現的藝術革新家。大概也正是這些不凡的表現,使一些習慣於墨守成規的人們産生疑問:大寫意花鳥能有這樣的畫法?面對讚揚和批評,崔子范心態平和,從容對待。他對自己的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毫不動搖,這當中既有齊白石老人對他藝術語言肯定的影響,更與他從藝術創作中獲得的經驗和體悟密切相關。崔子范在艱苦藝術實踐的同時,深入研究畫法、畫理,思考和領悟繪畫規律和大寫意花鳥畫的創作原理。他認識到,繪畫創作有法可循,“法”是前人經驗的總結,掌握了“法”方能入門,但前人之法只能給後人以啟發,不是終極目標。只有從有法步入無法,在無法中創造符合藝術規律的新法,才是真正的藝術創新之路。崔子范的花鳥畫藝術,從齊白石、朱屺瞻直追八大、青藤,廣泛學習各家之長,但絕不重復前人。他牢記齊白石“學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名言。由於有這樣的認識,他把批評變成激勵自己前進的動力。他寫下這樣的詩句以自勉:“蹉跎歲月六十年,虛度時光汗滿顏。肖今仍有淩雲志,不攀高峰心不甘。”

  從那時起,崔子范確實在一步一步地攀登藝術高峰。他開始自覺地關注繪畫形式語言的美感,深知缺乏筆墨和意境的國畫,是沒有任何藝術感染力的。這期間,他更精心鑽研中國畫的用筆用墨,體悟文人畫的寫意精神。他努力在自己的藝術語言中傳達社會意義和人文情懷。他對瘡痍滿目舊中國的回憶,他們一家人在舊社會的悲慘遭遇,革命年代難忘的艱苦生活,新中國成立後國家蓬勃發展的景象,文革期間的災難,改革開放新時期欣欣向榮的新氣象……在他心中交織成一幅幅人生圖畫,成為他寶貴的精神財富,激起他作為藝術家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崇高使命感。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從這些生活經歷的體會中引發和提煉而成的:其中有為紀念他敬重的革命領袖毛澤東和周恩來而創作的《松柏長青》;有以一排排挺拔的紅高梁象徵革命時期人民用來掩護自己的“青紗帳”的《艱苦歲月》;有為紀念抗日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週年而創作的《蘆塘槍聲》。在《蘆塘槍聲》畫面上被槍聲驚起的野鴨,表現了畫家對戰爭年代家中八口親人被反動派殺害的控訴;而《六合同春》中相互盼顧、齊頭並進的仙鶴,則表達了他對社會和諧、人民團結的讚美。這些作品中含蓄而富有激情的藝術語言,在美術界引起廣泛反響。1986年,他在中國畫研究院舉辦了大型個展,吳作人、李可染、葉淺予、何海霞、張仃等有很高造詣的大藝術家對他的探索成果給予高度評價。他們十分讚賞崔子范對生活真摯的愛和對藝術的真誠,感佩他的創新膽識和勇氣。

  崔子范善於繼承傳統花鳥畫的寫意精神,大膽從民間藝術中吸收誇張的造型和亮麗的色彩,從生活中發掘和提煉美感,在表現手法上敢於突破程式,用粗獷有力的線和大的塊面,組合成有構成意味的畫面。藝術語言單純、整體,釋放出強烈的視覺感染力,是崔子范花鳥畫的顯著特色。他認為,我們生活在快節奏的時代,畫風、筆墨、色彩應該強烈些,才能表現時代的精神和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他用粗實有力的筆線和濃墨濃彩突出他表現的物象,予人以鮮明的視覺效果。他頗有創意地解決墨與色的有機融合,有時以墨為主,輔以鮮艷的色彩;有時色彩佔主要位置,用墨色相襯。在色彩關係上,他敢於用對比色,由於處理得當,畫面顯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氣和裝飾感。1994年他將自己的精品122件捐贈中國美術館,受到國家文化部的嘉獎。同年,崔子范藝術館在山東省青島市落成,這裡成為永久陳列他的主要作品和他所收藏的歷代名家珍品的場所。

  對自己的藝術成就,崔子范始終保持著平常的心態。正當他的名聲享譽畫壇之際,他逐漸遠離喧鬧的北京,避開各種繁雜的應酬,長期居住在他熱愛的故鄉萊西,潛心進行藝術創作。2004年,他回顧這段生活時寫道:“重返故鄉二十年,狠抓創作未偷閒。而今仍恨無高藝,還需師學朱屺瞻。”這段期間,崔子范的藝術出現了新的面貌,在題材內容上他多取故鄉的花鳥草木,寄託他深厚的鄉情。在繪畫語言上,他更加自由隨意、粗獷質樸、天真稚拙,更舒暢淋漓地寫自己的心性和理想,這見於他的作品《魚樂人更樂》、《稻穀年豐魚鴨賤》、《春來冬去渡時光》、《北國初春》、《三秋佳色》、《山鄉秋收忙》、《楓林晚》等。與此同時,他仍十分關心國家的偉大變革進程,他的作品如《滿堂紅》、《和平盛世民富國強》、《寥廓江天萬里霜》、《大千世界》等,都是他有感於國家大事,抒發內心激情和樂觀主義胸懷的佳作。

  崔子范的大寫意花鳥畫豐富了我國現代中國畫藝術的寶庫,他的探索和革新精神對同時代和未來藝術家們都有啟示意義。邵大箴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