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普遊”大熱的背後

  • 發佈時間:2014-08-31 11:30:2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週末特別策劃

  8月,北京。北辰東路上,沿街的一排排旅遊大巴,吞吐著一批批遊客,蔚為壯觀。被遊客熱捧的“新景區”正是中國科技館。

  暑期,孩子們除了擁抱自然、遊歷山水,或沉浸各類學習班、惡補英語之外,還有另一種選擇,那就是去科技場館享受科普大餐。

  中外科普活動,哪個更好玩?科技展的光電聲色真的就能“烤熱”孩子的激情?“科技遊”大熱背後,家長有著怎樣的期許?為此,記者探訪了暑期北京舉辦的多個科普活動。

  順帶玩還是順帶學?

  流行于30多個國家的科學節,今年夏季首度登陸中國。

  中國的科技展,老外的科學節,區別在哪兒?一位7歲的科技展“資深遊客”如是回答:“外國的主要是玩,順帶學了點東西;中國主要是學習,順帶玩了一下。”

  “我是冰!”“我是火!”科學節上,兩位來自美國富蘭克林協會的科普劇演員,在歡快電子音樂伴奏下開始了PK。

  “冰先生”和“火先生”插科打諢,“互黑”對方,巧妙穿插了多個物理實驗,孩子們不知不覺了解了物質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性質以及形態轉換過程。為了吸引孩子,演員翻跟頭,比劃中國功夫,上演讓腦袋放大縮小的視覺魔術,讓液氮“爆炸”。就連講“作用力”這一物理名詞,都配以專業的B-box(節奏口技)和説唱。原本略顯羞澀的中國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恍若搖滾音樂節粉絲一般,齊聲吶喊著“action”(作用力)和“reaction”(反作用力)。

  首屆城市科學節,雖説是針對青少年的科普活動,但形式上更像是一場歡慶的聚會。展覽設立“科學主秀場”,美、英等國競相推出表演秀,內容包括力學、光學、電磁、化學以及環境保護等多個主題。這也十分契合國外科普的核心理念:科學不僅僅是科學家的“科學”,也是大眾的科學。

  國外科普活動中,“浸入式體驗”貫穿始終,借助好的創意策劃與表演,將科學與藝術、文化巧妙融合。印象最深刻的是新加坡展館,活動以破獲一個謀殺案的形式,把鑒定科學的所有環節和知識嵌入其中。孩子們穿白大褂,戴手套,在案發現場收取和分析證物,進行血液分析的化學實驗,拓印指紋進行比照,邏輯推理出嫌疑人犯罪動機,最後鑒定DNA鎖定真兇。“小柯南們”通過近一小時的全程參與,如抽絲剝繭,最終讓真相水落石出。

  記者走訪了國內若干暑期科技展,設計人員做了許多新的嘗試和努力,如每個項目配漫畫繪本,設計幽默卡通人物,並穿插網路熱詞,利用視頻模擬技術讓觀眾體驗月球漫步等等。但比起國外的平易好玩,中國的展臺略顯“高大上”。內容多為展板、圖片和樣品,文字也多是“通過國家驗收”“頂尖雜誌發表該文章”之類科技成果宣傳,科普成分稀薄。其專業深奧的術語、公式和圖表,令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參觀者都望而卻步,更何況孩子。

  中國的科技活動為什麼沒有國外的好玩和吸引人?除了創意設計之外,有一個原因就是前者多為純公益的免費或低收費項目,必然會帶來參觀者眾、造成擁擠無序、壓縮停留時間等問題。孩子們往往走馬觀花,效果不佳。而城市科學節是一個商業運營活動,通過收費提高項目品質,並限制了人流量,讓孩子享受個體化或小團體化服務,參觀者不是“袖手旁觀”,而是“手裏有活兒”,就能更深入地體驗。

  “互動展示”還是回歸本真?

  觸摸屏化、數字化,幾乎是當前所有科普活動的必備殺手锏。許多科技展覽現場,記者的第一個感覺就是“熱”,除了人多,主要是投影儀等技術設備“烤”得熱。大凡參觀者排成一條長龍等待的,必是觸摸互動體驗項目。

  新媒體互動體驗技術特別是虛擬現實技術,現已廣泛應用於各大科技展覽或科普活動中。這也帶熱了孩子參與科技活動的積極性。

  但是記者也觀察到,很多所謂的“互動展示”,其實是把科學知識和問題,通過點擊翻動頁面,螢幕出現解説文字,或是參觀者摁下按鈕就能得到回答。看似互動,實則是觀眾不動腦子,被動接受知識,看似形式活潑,實則是偷懶取巧方式。

  而孩子們的興奮點往往就在那一頓猛戳或亂摸亂點,從中體驗到在手機或IPAD玩遊戲類似的代償感爽快感,是否學到知識不得而知。而很多商業展覽中,商家抓住商機,更把各類格鬥、射擊、賽車、舞蹈等遊戲直接搬進場內,雖很受歡迎,但與科學並無半點關係。

  “注重視覺衝擊,激發觀眾興趣是一件好事,但科技館的目的是傳播科學文化知識。設計者對視覺技術的極致追求,是否忽視了對科學的理性思考?”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徐善衍曾經表示,“現在有很多視覺技術展品乍一看,很熱鬧,卻缺乏對科學探索過程的深層挖掘,缺乏對社會公眾需求的深刻理解,因而難以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和設計科技展品,更不用談對知識的理性傳播了。”

  其實,高精尖有時不如簡單的器具。比如説,中國科技館就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四大古典數學玩具——孔明鎖、華容道、九連環、七巧板,還有可以讓孩子們通過觀察規律才能編織的五彩紡線;城市科學節中,德國人帶來的建築材料全是義大利面,孩子們掰出合適的長度,黏合到適合位置,最終搭建出一座大橋或城堡模型;英國皇家化學會的實驗器材也是簡單燒杯試管和化學試劑。這些最樸實的器件,照樣吸引了從幾歲小孩到大學生長時間的興趣和專注。

  真愛科學還是急功近利?

  暑假走訪下來,全民對科技的熱情令記者始料不及。“上深廣”的很多家長帶孩子旅遊不僅僅局限于遊山玩水,而是將“深度遊”目的地鎖定為各大科技類博物館。

  記者發現,中國科技館已然成為暑期著名觀光旅遊景點:大廳裏人頭攢動,操著不同方言的遊客在導遊小旗的指引下集合,在有限的規定時間內,家長或領隊帶著孩子們魚貫而入,在場館中穿梭而行,急速而過。

  家長們搶速度,貪廣度,趕進度,不斷催促讓孩子看完所有項目。據記者觀察,孩子們在展臺停留的時間不會超過幾分鐘;很多人拍照留影熱度高,完成到此一遊,作為紀念,科技展品或展臺只是被當作有檔次的“背景板”,一個剪刀手,一聲“茄子”,“咔嚓”一聲笑逐顏開。

  很多高知識分子家長帶孩子來參加科技活動,旨在擴展孩子的能力邊界,期冀通過培養科學素養提高層次,讓孩子掌握“十八般武藝”,但是這種熱情也壓抑了孩子們玩和探索的心理。

  在一個少兒科普活動中,記者看到有個科技項目受到熱捧,家長們不惜等候半個小時排起幾十米的長隊。幾個三四年級孩子母親聊天時熱烈討論著期末考試成績,分享著報班心得:“科技也能加分,今年我們也打算報個機器人班或單片機班。”科技,儼然成為孩子擇校擇班的階梯。

  臨近展覽出口處,一個男孩正癡迷地體驗科技項目,幫他背著書包的爸爸急切地催促孩子:“快點快點,玩一個小時夠了,半個小時後還有英語課,要不就趕不上了。”

  記者隱隱感到,在少兒科普熱的背後折射出一種急功近利式的期待和焦慮。

  (科技日報北京8月30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