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我是文藝兵 我是抗日戰士

  • 發佈時間:2014-08-31 03:34:4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賀敬之,現代著名詩人和劇作家。1924年生,山東棗莊市嶧城區人。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945年和丁毅執筆集體創作的我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獲1951年史達林文學獎,成為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

  北風那個吹

  雪花那個飄

  雪花那個飄飄

  年來到

  北風那個吹

  雪花那個飄

  我等我爹爹

  回家過年

  唱起這首家喻戶曉的《北風吹》,提起歌劇《白毛女》,人們就會想到我國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賀敬之。他與丁毅合作的這部作品,是我國新歌劇發展的里程碑,也在一代又一代人心裏烙下了深深印記。1924年出生在山東嶧縣賀窯村的一戶貧苦農家,15歲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6歲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17歲入黨,賀敬之的一生與文藝和抗戰密不可分。他曾説,“我們是文藝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士。”

  少年時代的賀敬之在北洛村私立小學讀書。那時候,抗戰雖然還沒有全面爆發,但民族救亡的呼聲已遍及中華大地。1937年,賀敬之進入兗州簡師學習。但不久後,山河破碎,簡師南遷,他又因為年齡小被迫退學回家。當他在家萬分苦悶,各方打聽母校遷移去向的時候,臺兒莊戰役打響了。

  看到原本美麗的山河家園在戰火中滿目瘡痍,聽著祖國大地在敵人踐踏下痛苦呻吟,賀敬之的心再也無法平靜。他毅然出發,開始尋找母校、隨校流亡。一路上,一些進步書籍和刊物就成為了他寶貴的精神食糧。通過讀《大眾哲學》《新華日報》等,他漸漸了解了長征、了解了魯藝,也就在那時,在心中萌生了投奔延安的想法。

  一路輾轉,終到延安。他憑藉組詩《躍進》和文藝功底被魯藝錄取,也開啟了他人生的新征程。他寫出了《自己的睡眠》《十月》《雪花》等詩歌,還寫出了《小蘭姑娘》《紅燈籠》等農民題材的詩篇,受到大家的喜愛。

  但要説當時對賀敬之創作活動影響啟發最大的,還是毛澤東同志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講話》精神是在總結了“五四”以來包括根據地以及蘇區乃至國統區等地的革命和進步文藝的實踐經驗上提出的,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藝綱領,是宏觀的社會主義文藝學。賀敬之認為,《講話》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形式,滿足了他思想理論的需要。

  《講話》發表後,根據地開始了新秧歌運動。賀敬之擔任秧歌劇的文字執筆。從1943年到1944年,賀敬之創作了不少歌詞,這其中就包括傳唱至今的歌曲《南泥灣》。“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一支歌穿過抗日的烽火,穿越解放戰爭的硝煙,把三五九旅的南泥灣精神傳遍了大江南北,全國上下。每當那熟悉的旋律響起,總能勾起人們對艱苦卓絕的革命歷史的記憶。

  還有一首沒有署名,長期以來被誤認為是地地道道陜北民歌的《翻身道情》,也是賀敬之於1943年創作的。歌曲真實而生動地傳達了陜北農民在共産黨的領導下“團結鬧翻身”的火熱情感。通過深入生活,體驗情感,賀敬之已經能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寫出他們對新生活的感受。那一時期,他還創作小秧歌劇《瞎子算命》《拖辮子》,中型秧歌劇《周子山》等。

  從歌曲《南泥灣》《翻身道情》到歌劇《白毛女》,從《回延安》《桂林山水歌》到《三門峽頌歌》《西去列車的窗口》,賀敬之的每一部作品發表出來,都有一定分量。這些優秀的作品不但在當時成為打動人心、凝聚力量、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而且在之後的歲月中也以其藝術魅力的沉澱昇華,感染和教育著一代又一代有志中華兒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