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標準化科學種植管理古老“相棗”獲新生

  • 發佈時間:2014-08-29 04:54:17  來源:西安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記者 樊華 實習生 文曉夏

  通訊員 馮長濤 文/圖

  到9月底就是閻良“相棗”成熟的時節了。近日,記者來到閻良“相棗”産區——閻良關山鎮東丁村探訪發現,通過實施“相棗”農業標準化栽培,讓這個早在2300年前境域內就有種植(據《閻良區志》載)記錄的古老品種再獲新生,讓棗農致富有了新奔頭。

  “不盲目引進新品種,咱將這百年“相棗”按照標準化統一管理好就算牛。”8月27日,在東丁村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建國家中,村民們圍在小桌前,七嘴八舌,聊著“標準化”給棗農們帶來的新變化。

  東丁村有近3千畝棗樹,多數棗樹都有300年以上的歷史。“去年每畝能産近3千斤,收入有6萬多元,今年比去年肯定還要好。”53歲的丁英良,有5畝棗園子,種棗也有十幾年了,自從嚴格按照標準化科學種植管理,這兩年的經濟收益一年好過一年。

  聊起以前種棗因為知識淺薄導致的誤區,丁英良很是感慨,他舉了一個科學使用農藥的例子,“以前總認為高毒殺蟲農藥肯定好,但結果恰恰相反,低毒低殘留的農藥有時候效果更好……”對此,李建國很是贊同地點點頭,“隔三差五咱就請專家來給咱棗農們講課,現代農業有標準,可不能再盲目地使用傳統方法種植啦。”

  “走,咱去棗園裏看看呀!”“嘗嘗,沒農藥的,甜著呢!”丁英良順手摘下一個泛紅的大棗,雖然還沒到成熟時候,泛青大棗甜甜的味道還是讓人不禁憧憬起豐收的甜蜜。

  因為以前是分散式種植,棗農們缺乏技術,打回成熟的紅棗後,晾曬不到位,加之10月份連陰雨多,很多棗會傳染式的腐爛壞掉。

  “摘回四老籠,只能留下一老籠,農民們是流著眼淚把棗倒掉啊。”回憶過去,對比現在,丁柏平發自內心地高興,他説,在了解到群眾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後,質監閻良分局幫扶合作社提供了棗果智慧化烘乾設備,烘乾後棗果耐儲存,在烘乾的過程中,棗果按大小均勻分開,有傷的就被及時揀出去了。“一共兩個爐子,一爐10個小時就能烘乾6千斤棗。”

  “個大核小,特別是烘乾後含糖量很高,標準化栽培讓全村170戶棗農的經濟收入大幅提高,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丁柏平笑著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