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愛心粥傳遞著人間關愛(附照片)

  • 發佈時間:2014-08-27 04:29:25  來源:文匯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從今年3月8日起,每天清晨,閔行區都市路莘朱路路口都在創造許多奇妙的相遇——“早上好,請喝一杯愛心粥,祝你一天好心情!”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在這個路口會遇到一些身著桔色馬甲、頭戴藍色帽子的陌生人,他們端著一個塑膠杯,30°鞠躬,微笑著奉粥。

  路人們反應各異:有的快速走開,有的拒絕接受,有的還笑他們作秀,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正卸下防備,接受陌生人的愛心,匆忙趕路的臉龐已從僵硬變得柔和,開始微笑。

  這個路口已經成為慈善團體“仁愛心棧”的志願服務點,8個多月來,已有2500人次志願者風雨無阻地送出近4萬杯愛心粥。一些路人也從喝粥人變成了奉粥人。昨天淩晨4點30分起,本報記者全程觀察了這杯愛心粥製造的奇妙相遇。

  愛心傳遞溫暖人心

  “感覺心裏暖暖的,正好沒時間吃早飯,在路口等紅燈時就能喝起來了。”何先生負責送報工作,每天工作時間為5點到7點30分,他説:“以前都沒時間吃早飯,現在已經養成了每天喝一杯粥的習慣。”

  8個月來,有人習慣了喝愛心粥,但也有人不願接受陌生人的贈與。昨天適逢工作日,記者觀察到儘管志願者不停地微笑奉粥,但30分鐘內,也只送去5杯粥。志願者應龍對此早已習慣了,他説:“不少上班市民都趕時間,但我們仍希望通過微笑服務,讓人們一天的心情都能變得舒暢點。”

  應龍是志願者中的“元老”,3月起就開始奉粥,除了週六,他每天都來。“有些路人每天都碰到,慢慢成為了朋友,但他們出於各種原因並不一定都接受我們的愛心粥,有的會抽空聊上幾句,有的則報以一個微笑。”志願者在部落格上寫道:“最奇妙的是陌生的溫暖相遇。”

  76歲的孫阿婆就是被路口的奇妙相遇吸引而來的。孫阿婆與癌症抗爭32年,經歷4次手術,家就住在附近。一個月前某天的一次散步,讓她接到了一杯愛心粥,她覺得這杯粥讓她感受到了人與人的關愛。因為治療,孫阿婆左右手臂粗細不一,她説:“我的手現在只能承受一杯粥的重量,奉粥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願意每天來這裡傳遞發自內心的關愛。”

  8點10分,200多杯愛心粥奉送完畢,記者發現,接受愛心粥的有九成是平時沒時間吃早飯的上班族,也有部分是乞討者,他們有的會自己拿個大鍋來裝,吃一天。與地鐵中的上班族不同,這裡沒有“低頭族”,也少有表情僵硬的人,這個路口充滿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

  用心篩選精心熬製

  奉粥,只是愛心粥的中間一環,前期的熬製,後期清潔,以及食材採購都融入了志願者的默默付出。這個志願團體名為“仁愛心棧”,現在在全國各地已有12個分棧,奉粥有著規範的標準流程。閔行區都市路莘朱路路口的粥是由仲盛世界商城內的597素食餐廳熬製的。

  早上4點30分,商城還沒營業,志願者梅勇華、陳蕾就通過貨梯前往餐廳開始了一天熬粥的準備。由於已經做了半年,他們分工明確——4斤綠豆,10斤大米,每一粒都經過陳蕾的精心篩選和淘洗;點火、掌握火候、搬運物資,梅勇華負責掌勺以及重體力活。

  陳蕾説:“綠豆與大米4:10的比例是經過測試的,這樣熬出的粥既不稠,也不稀,剛好適合路人邊走邊喝。”不同於小家庭的熬粥,200人份的“大量粥”不光要借助專業廚房,還要對細節反覆研究,才能熬出好喝的粥。

  梅勇華原來從事技術工作,如今成了熬粥能手,對時間和火候做到了精準把握——“先放入綠豆,大火20分鐘左右加入大米,再經過35分鐘左右就基本完成了,最後悶5分鐘會更香。”在一個半小時的熬製中,梅勇華需要不停地攪拌,一邊觀察粥的粘稠度,一邊調整火候。

  身穿統一服裝,在廚房內不一會兒就出汗了,但梅勇華和陳蕾還是堅持著裝規範:“帽子、口罩、手套、袖套都是入廚房的基本裝備,此外,我們都需要有健康證。”

  這杯粥看似簡單,其中的智慧卻不小。“一粒粒米,就像社會群體中的個人,很硬很自我,大米經過水洗、攪拌,在水當中相互碰撞,經過長時間磨合,米開了,香味也出來了。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在相互磨合的過程中,人的心也打開了,能凝聚在一起,這也就是我們為什麼來奉粥的初衷。”

  推廣不易貴在堅持

  志願者們真切地感受到,愛心粥推廣之路不易。剛開始時,也曾被路人指責:“你們是作秀吧?”“這個粥幹不乾淨?”由於粥車佔道,有段時間城管還會讓志願者們離開,不要侵佔人行道。棧長陳亮兵説:“愛心粥能堅持這麼久很不容易。”

  今年3月,陳亮兵到素食餐廳用餐,向老闆邵女士提出想在這裡設一個分棧的想法,沒想到得到了邵女士的支援。於是,他們招募志願者,合資買了粥車、粥桶以及大鍋,製作了志願者服裝,開始了奉粥活動。餐廳為此還增加了4點的早班。

  “一開始,路人對此不屑一顧,有些志願者心情有了波折。國內其他地方的愛心點,最後只有棧長一個人堅持熬粥奉粥。”陳亮兵坦言,自己現在有這個團隊很幸運,團隊中已經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氛圍,還增加了專門管理人力、宣傳、後勤、熬粥的專業志願者。“大家都是自願過來,有點像創業,因此都很珍惜。”

  志願者們想方設法讓奉粥得以進行。為了解決佔道問題,他們就把分粥改在廣場上,然後讓志願者們一杯杯端到人行道上。看到我們一天天的堅持,一些市民慢慢接受我們,他們也感受到了傳遞帶來的快樂。

  冬天熬紅豆粥,夏天配綠豆粥;為了讓上班族“兜著走”,裝粥的杯子還增加了蓋子和勺子……為了長期運營,陳亮兵期待有更多志願者加入,或許莘莊愛心點成熟後,上海會有更多路口涌現愛心奉粥。

  本報見習記者祝越記者顧一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