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溫州“大水缸”如何破解污染困局

  • 發佈時間:2014-08-27 01:31:51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旦水中出現農藥或有毒物質,魚肚白翻起的紅錦鯉魚就會拉響警報——水質發生變化了。隨後,水庫的水閘關上,第二備用水源啟動。魚防裝置、水質自動監測系統,為500萬溫州人民的飲水安全築起了第一道防火牆。

  不僅防患于未然,溫州人深知,治水更要先治污。位於庫區的文成縣城東污水處理廠,垂直流人工濕地系統是一大特色,污水經深度處理後,水質可達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三類,出水口邊的池塘變身為公園景觀池,睡蓮懶臥、噴泉飛濺,引得蜜蜂和蜻蜓四下盤旋。

  記者隨同中央媒體團走近溫州“大水缸”——珊溪水庫水源地,就水環境治理與飲用水安全進行實地探訪。

  從“切一刀”到“一刀切”

  47歲的趙漢達怎麼也沒想到,為了保護珊溪水庫,自己多年經營的産業在瞬間土崩瓦解。2013年,文成縣宣佈規模養殖場的欄舍都要無條件關停,而老趙所在的黃坦鎮位於庫區上游,是文成養豬第一大鎮。

  珊溪庫區畜禽養殖總量大,污染貢獻值佔62%,始於2006年的庫區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投入大卻收效甚微。“每年‘切一刀’,結果是越‘切’豬越多,越治污染越嚴重,水質越來越差。”溫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水利局黨組書記王振勇説,再走以前的老路是死衚同一條,必須從“切一刀”轉向“一刀切”。

  早在2010年,黃坦鎮存欄能繁母豬17677頭,出欄仔豬30萬頭,生産總值逾3億元。鎮裏80%的生豬飼料都是趙漢達的飼料廠供應,外加飼養的200多頭母豬,效益好時僅這兩項年産值就達6000多萬元。

  在成型的産業和安全的水質面前,趙漢達最終選擇後者。從拆除豬舍、關閉飼料加工廠,就地改建成“仙人居”生態農莊,僅僅6個月。率先轉産轉業的趙漢達,打破了珊溪水源地治水的僵局。

  2013年12月,這片集水系、花海、果園于一身的度假農莊拔地而起。“比起養豬,這個行業更辛苦、風險也更大。”趙漢達告訴記者,按照文成縣休閒生態農莊招商優惠政策,他的農莊或能爭取到“農莊範圍內給予5畝左右的建設用地指標”“最高200萬元的項目補助金額”。

  為了幫助和趙漢達一樣的庫區原養殖戶二次創業,溫州特設了轉産轉業專項扶持資金,每年2000萬元,連續5年共資助1億元。

  2013年,珊溪庫區生豬當量削減到1.66萬頭,控制在生態環境允許的2.26萬頭以內,提前3年完成總量削減任務。過去污染最嚴重的黃坦坑入庫口水質,由原來的劣Ⅴ類提高至Ⅱ—Ⅲ類水。

  從“找錢治水”到“以水養水”

  受生活污水、垃圾和畜禽養殖污染的嚴重影響,珊溪(趙山渡)水庫水質從2001年蓄水之初的Ⅰ類,降至現在的Ⅱ、Ⅲ類,水體富營養化趨勢加劇,局部支流水域連續3年發生藻類異常增殖現象,直接威脅到飲水安全。

  2012年5月,以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為契機,溫州利用“以水養水”的籌資方式計劃5年投入16.3億元。截止到2014年6月,水源保護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95億元。

  記者翻閱珊溪水源地保護相關資料,僅2012年—2013年,溫州市就出臺了40多個文件,內容涉及水源地人口統籌集聚和水源保護工程建設、畜禽養殖污染長效管理八條禁令、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轉産轉業指導意見等。

  寧少GDP,不染“一缸水”。城市飲用水源地的保護,政府、社會和公眾達成共識。面對珊溪水源保護龐大的資金需求,溫州人並未“等靠要”,而是在政府“有形之手”的引導下,創新籌資渠道,想法子讓市場運作。

  “我們堅持‘誰受益、誰分擔,誰用水、誰出錢,用好水、多花錢’的‘以水養水’市場化路子。”王振勇稱,通過整合環保部門的生態補償資金、水利部門的水利建設專項資金等,每年整合籌集財政引導資金0.8億元。此外,以水庫主管部門市公用集團為融資平臺,以財政整合資金為資本金、以水源保護治理費收益權為質押,進行長期貸款融資。

  值得關注的是,溫州市在供水水價中設立水源保護治理費,前5年0.3元/立方米,後10年0.5元/立方米。但城市供水定價成本由合理的制水成本、輸配成本和期間費用構成,制水成本不包括水源保護費、生態補償費。

  “必須突破政策束縛,將水源保護費、生態補償費納入城市供水水價成本中。同時探索合理提高水資源費徵收標準,對非居民用水戶水資源費實行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所得收入用於水源保護和生態補償。”王振勇呼籲,國家也應加快出臺水源保護區生態移民條例。

  在體制、機制創新的基礎上,溫州堅持“以水養水”的籌資方式,珊溪水源保護回答了大型集中式水源地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三個基本問題:能不能治,資金從哪來,水利部門牽頭行不行。

  “水源地保護是飲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水利部水資源司水資源保護處處長張鴻星説,水利部每年對全國600多個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水量進行監測評價,計劃3年內對全國重要飲用水源地名錄中的水源地全部實施線上監測。

  從污水直排到生態治水

  從珊溪碼頭乘快艇出發,20分鐘後到達珊溪水庫黃坦坑。眼前的景色讓人豁然開朗,青山綠水間,不時有飛鳥掠過。水面隱約可見魚兒悠遊,1米多高的水生植物鬱鬱蔥蔥。

  乍看之下,是良好的水域環境造就了豐美的植被。事實上,這片包括水芹菜、美人蕉和再力花等6種植物的“浮床”,正是讓水質由劣Ⅴ類變成Ⅱ—Ⅲ類水的制勝法寶。

  黃坦坑是珊溪水庫的入庫支流之一。兩年前,水質差到都不能用於農業灌溉和景觀用水。生活污水直排,特別是受畜禽養殖污染影響,氮、磷超標引發藍藻暴發,遠遠飄來的異味讓人避之不及。直到2013年,水源地畜禽養殖污染鐵腕整治,採用人工生態浮床和太陽能水質凈化系統相結合的水體生態修復技術後,水質和環境得以極大改觀。

  “這一萬平方米的浮床植物,是去年花了300多萬元種植的,它們都是吸附氮、磷的高手。”溫州市水利局水資源保護處處長吳紅斌説,太陽能水質凈化系統則能增加水中的溶解氧,消除氨氮、總磷、總氮等污染物,使水體得到凈化。經測算,項目建成投入運作後,每年可去除氮3858千克、磷364千克。

  一邊是生態治污,一邊是重建水體生態系統平衡。2012年起,溫州市對珊溪水庫實施3年封庫管理。封庫期間,每年向珊溪水庫投放總價值約120萬元的魚苗。王振勇説,政府出資買魚苗,庫區群眾共用每年220萬元的成魚預收益。

  因水而困,也因水而興,“大水缸”的凈化之道盡顯智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