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西狹頌》:天下隸書第一

  • 發佈時間:2014-08-27 01:05: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漢三頌”保存最完整的,是隴南市成縣的《西狹頌》。《西狹頌》風景區,位於成縣縣城以西13公里處的魚竅峽峽谷,因歷經1800餘年仍完好無損地保存有《西狹頌》摩崖石刻群而聞名於世。

  位於陜西和甘肅兩省西秦嶺南坡區域的漢代摩崖石刻《石門頌》《西狹頌》與《郙閣頌》,合稱“漢三頌”,它們是中國目前僅存於世的漢代摩崖頌碑的代表。《石門頌》《郙閣頌》的碑文均呈現出不同程度的破損,而《西狹頌》碑刻由於雕鐫于凹陷的山體崖面中,上有凸起的山石遮擋,使碑石避免了雨水直接沖刷,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整方刻石未受到自然風燭的嚴重破壞。所以“三頌”中惟有《西狹頌》面貌依舊。

  採訪中,一些學者告訴記者,《漢三頌》不僅是古代書法藝術的瑰寶,還是中國古代交通發展狀況的重要記載,是開鑿和修復道路的真實記錄。

  一切都離不開蜀道。《石門頌》在漢江流域的褒斜道上,《西狹頌》與《郙閣頌》在嘉陵江流域的嘉陵道上,《漢三頌》真實地記錄了西秦嶺蜀道的發展歷史。

  《石門頌》刻于東漢建和二年(西元148年),記述了東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褒斜道是古代著名的跨越秦嶺的通道,南端在漢中褒谷,北端在關中眉縣斜谷,是縱貫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也是中國歷史上兵家行軍的必經之路,同時又是商旅的要道。唐代政府在褒斜道上建立了11個驛站,可見當年運輸的繁忙景象。

  《西狹頌》刻于東漢建寧四年(西元171年),記載武都太守李翕政績以及其率民修通西峽古道、為民造福之德政。《西狹頌》所在的魚竅峽,是古代武都郡(成縣)通往北方重鎮天水的交通要道之一,是西秦嶺蜀道的重要路段。

  《郙閣頌》刻于東漢靈帝建寧五年(西元172年),紀念武都太守李翕重修析裏大橋和郙閣棧道而書刻。橋閣的修建和嘉陵江邊故道的整修,使武都郡入蜀的道路得到了暢通。

  在文化史上,一般把縱貫秦嶺南北、連接陜西與四川和甘肅南部與四川的交通道路都稱為蜀道,《漢三頌》是千里蜀道上三顆璀璨的明珠,記載了地方交通史上如煙飄逝的輝煌往事。

  據隴南文化部門介紹,在《漢三頌》中,《西狹頌》碑刻書法被廣為稱道,在漢碑中別具一格,國際知名學者霍松林教授評其為“天下隸書第一”,中國美術學院教授陳振濂博士譽其為“漢代山林書風的代表”,被日本專家學者稱為“漢隸的正宗”、“漢代摩崖的最高傑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