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搭建人才成長“立交橋”

  • 發佈時間:2014-08-26 06:14:4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必然要求。考試招生作為教育領域的風向標,是評價人才和選拔人才的指揮棒,對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培養人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抓好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就找準了突破口,牽住了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牛鼻子”,必將推動教育朝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一 考試招生制度為何要改

  我國考試製度由來已久。“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等詩句,就是古代考試製度改變讀書人命運的生動寫照。進入現代教育以來,考試製度成為學校選拔學生的重要手段,在教育體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微評

  ◎只看分數不看人的考試,會讓學生變成做題的機器,讓青春年華沉沒在題海裏。

  ◎考試招生制度,既是樞紐也是閘門,既是指揮棒也是風向標,既是改革的重點也是突破的難點。

  ◎濫加分、假加分,就好像發令槍未響,已提前跑了一程,讓“裸考”的考生情何以堪。

  ◎一邊心疼孩子輾轉于各種補習班,一邊迫於升學壓力又不得不逼孩子上“戰場”。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在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我國的考試招生制度不斷發展完善,在選拔培養人才、提高教育品質、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莘莘學子通過考試“跳過龍門”,實現了人生夢想,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樑。

  同時必須看到,面對時代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面對人民群眾對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待,考試招生制度還存在許多不相適應的地方,“一考定終身”的弊病日益凸顯。

  唯分是舉,應試傾向重。“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現行考試招生制度下,分數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成為唯一“杠杠”,學生被綁架在分數的戰車上,分分計較;學校和老師圍著升學率轉,疲憊不堪……為分而學、為考而教的狀況,扭曲了教育的本質,導致育分不育人。這種狀況下,往往是重知識灌輸輕實踐鍛鍊、重智育提高輕德育培養,很多學生被訓練為應試機器,成了“背多分”,影響了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招考不分,錄取方式單一。考試的初衷是科學合理地評價教育,招生的目的是選拔優秀合格的學生。兩者本是相對獨立、互相關聯的環節。但目前的考試招生制度,更多地把一次考試、一個分數作為招生錄取的唯一依據,造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而且,現在的試卷內容,明顯向選拔研究型人才和科學家傾斜。這種“一錘定音”的考試,以及單一性選拔人才的方式,很難規避學生因一次“小失利”而影響一生的風險,更難以把具有不同天賦和才能的人才選拔出來,考試的正向激勵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不利於各類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聲 音

  袁貴仁:改革須積極穩妥、蹄疾步穩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認為,考試招生改革特別重要、特別複雜,要積極穩妥、蹄疾步穩。考試招生制度在改革中不會走舊路,要堅持制度、完善制度,改進民眾覺得不滿意、不科學的方面;不走錯路,絕不允許發生顛覆性錯誤;儘量不走彎路,不能給改革留下“後遺症”。

  考試招生存在不公問題。招考制度猶如一把尺子,丈量著教育公平,引領著社會公平。近年來,國家採取措施,縮小區域、城鄉之間入學機會差距。但現實中,種種考試招生的不公問題,引起了人們的強烈不滿。比如,一些生源大省考生上重點大學的入學機會偏少,招考的地區差異明顯;重點大學的農村考生比例下降明顯;小升初“擇校熱”高燒不退、屢禁不止;等等。

  招考不改,教育難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改革考試招生制度作出部署,明確提出了改革的原則和方向。這次改革的總目標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具體來説,包括3個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基本模式;健全學生、學校、專業機構、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招考運作機制;構建銜接各級各類教育的人才成長“立交橋”。教育部表示,2014年年內將出臺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準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5個配套“實施意見”。可以説,考試招生改革已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

  二 高考改革有什麼突破

  高考,被稱為“中國第一考”,在整個招考體系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指揮”高中,左右初中,而且已經影響到小學甚至學前階段。有人提出“高考不改,一切皆空談”。

  為此,這次改革把高考改革作為重中之重,通過系統綜合的設計,先在一些地方試點,將一次考試成績決定命運,改為依據高考統考成績和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建立起更加科學、更加公平的評價選拔體系,以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科學選拔人才,維護社會公平。綜觀這次高考改革的制度設計,有不少重要突破。

  第一,統考內容和方式有突破。統考,也就是現在每年6月7日、8日(一些地方到9日)進行的高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統考考什麼、如何考,是高考改革的“重頭戲”。在統考改革方面,重大舉措主要是兩點:一是調整科目,不分文理科,增強考試的綜合性,促進學生全面均衡發展;二是外語不再在統考時舉行,實行社會化考試,由學生自主選擇考試時間和次數,可以一年多考,將最好成績計入統考總分。

  鏈 接

  近些年來高考改革的有關重大事件

  ◆ 1999年,教育部開始推行“3+X”科目改革。

  ◆ 2000年,北京等地進行春季招生改革,高考由一年一次增加為一年兩次。

  ◆ 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

  ◆ 2004年,全國推廣分省命題。

  ◆ 2005年,開始實行高職高專單獨招考。

  ◆ 2006年,自主招生高校擴大到53所。

  ◆ 2007年,海南等4省區率先實行新課程改革後的新高考。

  第二,綜合評價有突破。評價一名學生,不僅僅注重“考三天”,還要“看三年”。除了統考之外,將推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高中學業水準考試,不再實行百分制,而以合格和不同等級來評判,每一門課程學完即考,“一門一清”,減輕不必要的課業負擔。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優勢以及高校招生基本要求,自主選擇參加部分等級性考試科目。綜合素質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品德養成、身心健康、興趣愛好、實踐能力等方面發展情況,促進學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第三,招生錄取有突破。與考試改革配套銜接,在招生錄取上實施兩個方面重點改革。一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依據統考和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進行綜合評價,完善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等多元錄取辦法。二是高等職業院校招生,體現職教特色,在錄取方式和時間上與普通高校分開,主要依據高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和職業傾向性測試成績錄取,使學生從高考的競爭壓力中解放出來,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

  人們對高考改革最擔心的是,增加了學生平時表現在高考錄取中的分量,會不會被一些人用來打“人情分”,帶來新的不公平。有什麼措施來防止出現這種弊端?具體説,就是要加快建立個人、學校考試評價誠信檔案體系,清理並嚴格規範各類加分政策,完善資訊公開公示制度,完善社會監督機制等,為確保高考公平保駕護航。

  曬政策

  2014年起高考部分加分項目調整情況

  1.參加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全國決賽一、二、三等獎的學生,不再具備保送資格。

  2.獲得全國中學生奧林匹克競賽省賽區一等獎的學生,不再具備保送資格和加分資格。

  3.保留體育特長生高考加分項目的省(區、市),測試項目限定在中學普及程度高、鍛鍊效果好的田徑、籃球等8項。

  4.所有擬享受高考加分的考生,均須經過本人申報、有關部門審核、省地校三級公示後方能予以認可。

  ——參見教育部《關於調整部分高考加分項目和進一步加強管理工作的通知》

  三 中考改革亮點在哪兒

  中考是學生求學路上的關鍵一躍,是銜接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重要樞紐。中考改革的取向和效果如何,直接影響每個中小學生全面發展,關係到素質教育的實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行初中學業水準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為中考制度改革指明瞭方向。具體來説,這次改革究竟有什麼亮點呢?

  亮點一:注重平時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價。改變一次考試評價和選拔學生的局限,鼓勵各地積極探索以初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和綜合評價情況為依據的招生方式。根據課程開設和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在相關科目的學習完成後,及時安排相應考試,減輕學生集中復習和備考壓力。同時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客觀記錄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情況,將綜合素質評價作為高中錄取的主要參考。

  亮點二: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區域內初中。優質高中師資強、硬體好,進入名牌大學的幾率大,是人們趨之若鶩的“香餑餑”。優質高中招生名額是否合理,關係著中考改革的公平性。要完善優質高中招生名額合理分配的辦法,使優質高中向普通初中傾斜,為在薄弱初中的學生提供進入優質高中的機會。目前,全國大部分地區分配比例已超過50%,山西、山東等省甚至達到了100%。北京在2014年中考改革中,將全市83所優質高中校統招計劃30%的名額,分配到區域內所有初中校。

  亮點三: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實行註冊入學。中等職業教育是國家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為很多學生實現人生價值又打開“一扇門”。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以初中學業水準考試成績為依據,在錄取方式和時間安排上與普通高中分開,使部分學生從激烈的中考競爭中分流出來,提前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四 小升初改革有啥舉措

  曬政策

  做好重點大城市就近入學工作的目標

  到2015年,重點大城市所有縣(市、區)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

  到2017年,重點大城市95%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5%以上的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

  ——摘自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重點大城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通知》

  小學升初中是義務教育階段內的升學,從1986年開始,在普及初中的地方,就推行小學畢業生就近免試升入初中的改革。這體現了義務教育公益性、公平性的法定要求,一定程度減輕了小學生課業負擔和考試壓力。但事實上,由於教育資源不均衡,家長寧可捨近求遠也想讓孩子上一個好初中,這導致很多地方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小升初“擇校熱”愈演愈烈。孩子們苦練各種“絕技”,家長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本應平靜輕鬆的小升初成為一場激烈的“大戰”。

  為改變這種狀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並提出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等舉措。2014年1月,教育部發佈《關於進一步做好小學升入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合理劃定招生範圍、有序確定入學對象、規範辦理入學手續、全面實行陽光招生、逐步減少特長招生、做好隨遷子女入學、大力推進均衡發展等一系列具體措施。2月,又專門發出通知,對做好重點大城市(直轄市、副省級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工作提出要求。要確保免試就近小升初政策落實,關鍵是用好這樣幾招。

  科學劃定片區。落實就近入學,首先要把“近”的範圍劃定好,讓大家知道哪個孩子該上哪個初中。科學合理劃定片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考慮多種因素,比如適齡學生人數、學校分佈、學校規模、交通狀況等,片區劃定後要相對穩定。教育部提出,到2015年,重點大城市90%以上的初中實現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

  嚴格學籍管理。按照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從2013年9月1日起,全國2億多中小學生獲唯一學籍號。統一建成的學籍資訊管理系統實行一人一籍、籍隨人走、終身不變。這將為小升初學生登記、隨機派位及遏制學生無序流動等提供基礎性保障。

  強化公開監督。免試就近入學的各項措施管不管用,關鍵是要在陽光下運作,接受社會監督。小升初工作開始前,應通過多種形式主動向社會公開劃片範圍、招生計劃、程式時間、辦學條件等相關資訊。小升初期間,應主動公佈招生結果等相關資訊,做好信訪接待工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問與答

  問:如何劃定招生片區?

  答:由於歷史形成的原因,有的區域內有多所初中,有的區域內只有一所初中。據此,劃片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單校劃片,即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依街道、路段、門牌號、村組等,為每一所初中合理劃定對口小學;另一種是多校劃片,對於初中比較集中的城區,暫時難以單校劃片,可按初中新生招生數和小學畢業生基本相當的原則,為多所初中劃定同一招生範圍。

  探索學區化辦學。所謂學區化,就是按照地理位置相對就近、辦學水準大致均衡的原則,將初中和小學結合成片進行統籌管理,提倡多校協同、資源整合、九年一貫。北京市西城區從2014年起試行學區制,以15個街道行政區劃為依據建設11個學區,通過優質校與部分學校的重組,對學區內教育資源進行重新佈局,實現學區之間、學區內各學校之間資源均衡配置。同時,還將採取高校、優質中學辦附小的方式推行九年一貫制。全國不少地方也正在進行類似試點。

  免試就近入學政策的落實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由於減少特長招生、取消“共建生”,優質學校片區買房落戶成為擇校的唯一途徑,造成“學區房”房價上漲等。對此,還要通過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從根本上加以解決。

  “拂面春風好借力,正是揚帆遠航時。”目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已經啟程。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每一枝“祖國花朵”都將競相綻放,成為民族復興的有用之才。

  聲 音

  蔡達峰:就近入學關鍵在於教育的均衡化

  復旦大學副校長蔡達峰認為,就近入學是為了公平公正,必須實現義務教育辦學標準和品質的均等。如果公辦學校有品質差異,就近入學就難以實現,因為人們一般會認為,“教育品質”比“上學便利”更重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