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崗位極化”現象值得關注
- 發佈時間:2014-08-26 02:30:53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 宏觀大勢
崗位極化,即高工資、高技能的崗位和低工資、低技能的崗位在增加,中間崗位卻在縮小,勞動力市場結構向啞鈴形發展。
一切不以提升微觀福利為目標的宏觀增長,都是無用功。而微觀福利的基礎,則是就業,8月21日至23日,一年一度的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把就業作為討論的核心話題。由於這屆會議沒有國際投行經濟學家的參與,所以,市場把目光都聚焦在了耶倫和德拉吉身上,但筆者認為,相比歐美央行行長含混不清的政策暗示,更值得關注的是學院派經濟學家在本次會議上著重討論的主題:崗位極化。
多位參加今年Jackson Hole會議的經濟學家都對崗位極化進行過研究,仔細閱讀他們的學術論文,可以發現:過去25到30年,美國勞動力市場出現了兩大趨勢性現象。其中一個就是崗位極化,即高工資、高技能的崗位和低工資、低技能的崗位在增加,中間崗位卻在縮小,勞動力市場結構向啞鈴形發展。另一個現象是無就業復蘇,即經濟復蘇對就業崗位增長的提振效應非常有限。
崗位極化的成因是企業生産流程化對中間崗位産生了擠出效應,以及高速發展的電腦技術對中間崗位形成了替代效應,而非流程化、人工智慧應用有限的高級崗位和低級崗位卻不受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崗位極化並不是一種平緩形成的趨勢,美國的經驗是,88%的中間崗位消失發生在NBER判定的衰退階段,而一旦消失,中間崗位的恢復非常困難,這同時就對危機後的無就業復蘇提供了解釋。
從崗位極化現象看美國,美國政策內視性特徵將長期存在、甚至逐漸增強,原因在於:一方面,崗位極化解釋了耶倫在年會上強調的“美國勞動力市場存在大量閒置資源”,在中間崗位恢復緩慢的背景下,閒置資源難以被足夠的工作機會所消化,因此,美聯儲可能更有理由延長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崗位極化解釋了美國消費增長瓶頸的出現,啞鈴形的勞動力市場本質上和美國消費主導型經濟復蘇模式是衝突的,這意味著美國經濟復蘇力度將較為有限。
中國當下出現崗位極化現象的可能性同樣不容忽視:第一,中國人口紅利正在漸次減小和消失,企業成本控制意識上升,削減中間崗位的可能性廣泛存在;第二,中國企業生産現代化程度和科技水準正處在快速上升階段,對中間崗位的衝擊不斷加大;第三,中國經濟在長期快速增長後進入三期疊加階段,增速放緩勢在必然,雖然目前經濟增長率的降低反而伴隨著就業的增長,但美國經驗表明,經濟下行階段很容易出現突然的、大幅的中間崗位消失。
考慮到崗位極化現象對微觀福利的可能衝擊,筆者建議:首先,政策層應加強對美國勞動力市場兩大現象的跟蹤研究,對崗位極化形成機理、作用機制和政策應對形成更理性的認識;其次,應強化經濟增長的底線意識,用適時適度的微刺激保障中國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本質上看,這不是一個面子問題,而是事關民生的核心問題,不僅一定的增長力度才能實現足夠就業,而且,如若經濟增長失速嚴重,很可能突發中間崗位大幅度消失的局面,這將造成難以挽回的長期福利損失;此外,應在大力支援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流程優化的同時,通過包括稅收在內的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勵企業維持並增加中間崗位;最後,應通過理念引導和教育培訓機制的改進,著力培育有專業性、獨特性、熟練度和創造力的勞動者隊伍,進而在保障經濟創新發展的同時,從根本上緩衝崗位極化現象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
□程實(作者係盤古智庫學術委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